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164680
大小:15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0
《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练习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练习卷第一卷客观题(共51分)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36分)1、下列选项中,影响消费的因素有()①居民收入②消费品价格③商品的性能④购买方式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2、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消费水平就必须增加居民收入。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应该()A、扩大纸币发行量B、保持经济稳定增长C、增加劳动者工作时间D、提高劳动者工作强度3、在人们消费中,消费者拥有某种商品一定时期的使用权,但不拥有该商品的所有
2、权,具有这种特点的消费是()A、钱货两清消费B、贷款消费C、租赁消费D、绿色消费4、有位著名作家曾总结出“西方人崇尚个性,东方人追求共性”,道出了我们的心理定势:一说流行什么,满大街全是时尚。在消费方式上,尤其如此,流行西服,连农民下地也穿西服;流行“松糕厚底鞋”,不分高矮胖瘦,脚下统统蹬着大厚底;流行“文化衫”,满大街背着“文化”跑……这说明()A、盲从心理影响着居民的消费行为B、商品价格的变动影响着居民的消费C、“物美价廉”消费理念已经过时D、攀比心理影响着居民的消费行为5、甲说:“谢天谢地,我的购房贷款申
3、请终于被批准了。”乙说:“好不容易,我多年积累的钱终于够买一套房子了。”这一对话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消费观念()A、甲的消费方式优于乙的消费方式B、乙的消费方式优于甲的消费方式C、在买方市场的经济条件下,适当鼓励甲的消费方式D、在卖方市场的经济条件下,适当鼓励乙的消费方式6、过去在餐馆吃饭时,剩下的饭菜往往都扔掉,人们不习惯“打包”,觉得“打包”显得太小气。而现在人们在餐馆就餐后,将剩饭“打包”带走是很平常的事情。这说明()A、人们的生活水平降低了B、人们的消费观念有了改变C、绿色消费成为普遍的消费行为D、求实消费
4、心理对消费起主导作用7、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翁用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书籍是人类的好朋友。购买和阅读书籍在我们的家庭消费中属于()A、物质消费B、劳务消费C、生活资料消费D、发展资料消费8、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变化统计表1957年1979年1990年2000年2004年58.4%57.5%54.3%39.2%37.1%从数据看,1979~2004年,我国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其原因是()A、我国城市居民消费
5、水平提高B、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C、贷款消费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D、消费品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9、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消费是最终消费,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只有最终需求旺了,经济才能真正启动起来。”他指出:消费者“可买可不买的,不买”和“可买可不买的,买”,这对经济发展大不一样。这“不一样”主要表现在()A、个人消费对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反作用B、个人消费对促进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C、生产对消费能否起到决定作用D、消费能否成为最终消费10、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和“非典”时期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都
6、说明A、消费促进生产B、消费决定生产C、生产决定消费D、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清代诗人张璨,人到中年,家道中落,抚今追音,写有一首《无题》:“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据此回答11—12题。11、这首自我解嘲的《无题》诗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是()A.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B.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商品的价格C.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D.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12、从消费的目的看.“书画琴棋诗酒花”的消费属于()A.钱货两清的消费B.劳务消费C.生存资料消费D.发展资料消费
7、和享受资料消费广州市环保局调查显示,广州每天使用的塑料袋高达2亿个,全年由此产生的塑料垃圾产量高达60万吨。此前,有人提议,对顾客有偿提供塑料袋,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和丢弃量。据此回答13—14题。13、购物不使用或少使用塑料袋:①反映了绿色消费的要求②符合可持续消费的要求③符合商家的利益,但不符合消费者的利益④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4、有偿使用能够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和丢弃量,反映了消费行为:①受服务和价格的影响②受攀比心理的影响③受商品的包装和外观的影响④受求
8、实心理的主导()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5、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人们购置年货、宴请亲朋、娱乐消遣消费最集中的时候。根据记载,人们在春节期间的消费额一般达到全年消费的20%—30%,有的高达60%—70%,其中不乏“突击消费”、“公关消费”、“人情消费”、“超前消费”等。对上述现象不正确的理解是()A.居民生活消费也需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计划B.居民应把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起来C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