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領海及毗連區公約.doc

1958領海及毗連區公約.doc

ID:11134666

大小:59.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10

1958領海及毗連區公約.doc_第1页
1958領海及毗連區公約.doc_第2页
1958領海及毗連區公約.doc_第3页
1958領海及毗連區公約.doc_第4页
1958領海及毗連區公約.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1958領海及毗連區公約.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理想国》第十卷“模仿”与“驱逐诗人”595I-607B1.何为“模仿”××××××××××××××苏:那么下面我们还是用惯常的程序来开始讨论问题,好吗?在凡是我们能用同一名称称呼多数事物的场合,我认为我们总是假定它们只有一个形式或理念的。你明白吗?  格:我明白。  苏:那么现在让我们随便举出某一类的许多东西,例如说有许多的床或桌子。  格:当然可以。苏:但是概括这许多家具的理念我看只有两个:一个是床的理念,一个是桌子的理念。从具体的对象上来说,床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类”上来说,这些种种具体的多样的床都

2、归属于“同一个”类别、同一个理念、形式和名称。格:是的。苏:又,我们也总是说制造床或桌子的工匠注视着理念或形式分别地制造出我们使用的桌子或床来;关于其它用物也是如此。是吗?至于理念或形式本身则不是任何匠人能制造得出的,这是肯定的。是吗?这里涉及到三者组成的关系:理念(被模仿者、原型)、具体事物(模仿者)、工匠(模仿活动的实行者)。注意,“工匠”是“模仿说”和“分有说”的一大区别:从“分有”的角度来说,只有二元组成的关系(“分有者”和“被分有者”),但是,除了我们前面讲过的“分有”的难题之外(“理念”是“一”,

3、因此,不具有部分),还有一点就是,“分有”并没有真正澄清“如何分有”的问题,而在“模仿说”的模型之中,“工匠”的出现就使得二者之间出现了一个“中介”的环节,它建立起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另外,从下文的进展来看,“模仿”也有两种:工匠的“模仿”-制造,和画家(艺术家)的模仿。格:当然。苏:但是现在请考虑一下,下述这种工匠你给他取个什么名称呢?格:什么样的匠人?苏:一种万能的匠人:他能制作一切东西——各行各业的匠人所造的各种东西。格:你这是在说一种灵巧得实在惊人的人。苏:请略等一等。事实上马上你也会像我这么讲的。须知

4、,这同一个匠人不仅能制作一切用具,他还能制作一切植物、动物,以及他自身即下面的“镜像”隐喻。。此外他还能制造地、天、诸神、天体和冥间的一切呢。格:真是一个神奇极了的智者啊!苏:你不信?请问,你是根本不信有这种匠人吗?或者,你是不是认为,这种万能的工匠在一种意义上说是能有的,在另一种意义上说是不能有的呢?即下面所说的,它仅仅在“某种意义”上才是“制造”。或者请问,你知不知道,你自己也能“在某种意义上”制作出所有这些东西?即,并不是“真正的”制造。格:在什么意义上?12苏:这不难,方法很多,也很快。如果你愿意拿一

5、面镜子到处照的话,你就能最快地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很快地制作出太阳和天空中的一切,很快地制作出大地和你自己,以及别的动物、用具、植物和所有我们刚才谈到的那些东西。格:是的。但这是影子,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呀!所以,工匠的“模仿”正如“镜像”一样,所产生的只是“理念”的“影子”而不是“理念”自身。注意,“镜像”的隐喻在之后的哲学史是非常核心的,比如,艾布拉姆斯的杰作《镜与灯》这个标题正是表达了近代哲学中对于“心”(mind)的两种基本的隐喻——“镜”即强调心灵从根本上来说只是被动的对于外界进行“表象”(re-pre

6、sentation);而“灯”则强调人心之中有一种先天的认识能力。很显然,“镜”是经验论的模式,而“灯”是唯理论的模式。苏:很好,你这话正巧对我们的论证很有帮助。因为我认为画家也属于这一类的制作者。是吗?格:当然是的。苏:但是我想你会说,他的“制作”不是真的制作。然而画家也“在某种意义上”制作一张床。是吗?格:是的,他也是制作床的影子。苏:又,造床的木匠怎么样?你刚才不是说,他造的不是我们承认其为真正的床或床的本质的形式或理念,而只是一张具体特殊的床而已吗?(Wereyounotsayingthathetoo

7、makes,nottheideawhich,accordingtoourview,istheessenceofthebed,butonlyaparticularbed?)尤其注意柏拉图在这里的界定:当我们追问一个具体事物的“本质”(essence)、或者说真实的存在(trueexistence)的时候,我们所追问的就是它的“理念”(idea)或“形式”(form)或“名称”(commonname),或,它所归属的“类”。所以,在柏拉图看来,当我们学会用一个普遍的名称来称呼一个具体的事物的时候,我们就真正掌握了

8、这个事物“是什么”(whatitis),换言之,“床”这个“名称”并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相反,它对应着具体事物的最本质的存在(或,“它自身”)。但是,二十世纪伟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其旷世名作《哲学研究》中指出,“名称”只是工具,而不对应着任何事物的真实的“本质”。格:是的,我是这么说的。苏:那么,如果他不能制造事物的本质,那么他就不能制造实在(trueexistence),而只能制造一种像实在(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