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082752
大小:45.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7-09
《中国社会管理新格局下遭遇的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社会管理新格局下遭遇的问题——一种基于中观机制分析的视角李友梅·2012-12-1913:56:21 来源:《学术月刊》(沪)2012年7期 【内容提要】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但这些共识基本上是建立在市民社会理论、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上的,虽然可以在理想类型的意义上为人们思考当代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一种初步的分析框架和认知路径,却无力在中观层面揭示出社会管理实践中诸多组织机制间的复杂因果链条和微妙互动关系。因此,我们需要将理论分析的层次由宏观层面降至中观维度,进而形成一些
2、更具洞察力和分析效力的研究框架。中国的创新社会管理实际上同时面临着两条相互影响的主线:第一条主线是如何适应当前社会分化的客观情境,发展出有中国自身特色的横向秩序协调机制。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出诸如“发育社会组织”之类的简单理论预设。第二条主线是如何在纵向秩序协调机制几近高峰的当代中国建立起一种纵横结合的秩序整合新框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遇到的挑战并不在于如何设计一些形式上的保障制度,而在于如何在实践中找到一种理性克制纵向秩序整合机制无限自我强化的现实路径。社会管理的创新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纵向整合与横向协调机制之间的
3、有效衔接,即以何种方式能够推动公众参与并形成有效的社会协商,在激发社会内在活力的同时来强化纵向秩序的合法性,实现有效的社会整合。 【关键词】社会管理/机制分析/组织研究/理论认识 回顾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相关研究,很容易形成这样一种感觉:我们正处于一个研究工作的重要分水岭上,而且开始进入知识积累的“瓶颈期”。一方面,我们能清晰地发现过去多年来的相关研究已经日趋在宏观判断上形成理论共识,也指出了一些趋势性的方向;另一方面,其分析和推论经常是旧有理论的简单复制,不能形成有效的解释力。有鉴于此,本文尝试超越已有研
4、究侧重于宏观结构或概念阐释的现状,借助组织学的一些基本研究视角,讨论中国正在推进的社会管理创新,分析这个创新所依赖的主要机制以及这些机制相互衔接遭遇的问题。 一、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共识 近年来,理论界就“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这一议题已经形成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观点,这些意见和观点也有着不同的理论关怀和问题意识,但从总体上看,研究者的学术思想大多受到以下三种西方现代理论的影响: 其一是社会学常援引的“市民社会”理论。这个理论的使用者往往把市民社会①看作是与国家相对,并部分独立于国家的实体,它包括了那些不能与国家
5、相混淆或不能为国家所淹没的社会生活领域。②受市民社会理论(尤其是多元主义和法团主义传统)影响的中国当代学者往往倾向于认为,塑造一个积极的市民社会并为国家与社会和谐共处建立一种制度环境是当代中国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也有学者基于中国市场转型的独特历史阶段,从波拉尼、葛兰西相关著述中获得启发,认为中国当前的“社会生产”不仅需要重视与国家良性共处的一面,还需要关照面对市场的“能动社会”(activesociety)一面。③在分析中国当代社会管理创新时,持市民社会理论取向的学者会更多地强调社会自我的协调能力,以及社会的这种
6、自我协调能力与国家管理间的相互协同对于形成良性社会秩序的意义。他们因此特别关注作为市民社会重要构件的各类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④ 其二是政治学常引用的“治理”理论⑤。“治理”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现代社会的有效治理并不取决于政府单边的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是取决于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共同协商参与的管理。在此理论视角下,多中心的合作治理结构是促成更有效社会管理的重心所在。⑥社会治理的主要特征“不再是监督,而是合同包工;不再是中央集权,而是权力分散……不再是由国家‘指导’,而是由国家和私营部门合作”⑦。受此理论影响,国内许
7、多学者指出完善“多元治理结构(机制)”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并强调在国家引导下形成多中心协商制度网络的现实必要性。⑧ 其三是公共行政学的“新公共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立基于现代经济学,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的成功管理方法,改变政府在公共管理和服务中的角色——由“划桨”转为“掌舵”,进而通过重新塑造市场来引导私人部门参与公共管理。⑨这一理论也强调现代公共管理不仅要注重效率,更要重视面向公众的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⑩受此理论影响,国内研究者常常强调当前中国社会管理的改革需要以优化服务为先导,并逐步从体
8、制、机制和运行过程等环节来优化中国政府运行,促使政府从公共物品的直接供给者向管理和服务的策划者、引导者转变。(11)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种理论虽然有不同的学科背景,但在基本的框架、要素和解释逻辑上却有很多共通之处。比如,“市民社会”理论强调社会主体相对独立于国家之外的积极意义,而这种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