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梁启超孙中山近代国家思想比较研究_张衍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理论学刊1998年第2期梁启超孙中山的近代国家思想比较研究张衍前〔内容提要〕世界历史进程表明,国家的政治近代化需要一场政治思想领域里以近代国家观念为核心的深刻革命或启蒙。在西方,文艺复兴后思想家们倡导的近代国家学说,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起过重大的导向作用。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王朝”统治导致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意识非常淡薄,19世纪后期才逐渐从西方思想家们那里引进了近代国家理论。梁启超、孙中山是对该理论关注较多并着力宣传的人物。受西方启蒙思想家们的影响,他们在天赋人权、人民主权、民主共和、维新国民等近代国家理论方
2、面具有大体相同的认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过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但比较而言,孙中山在各方面表现得要更彻底、更持久、更具先进性,尤其是他提出的政党政治、五权宪法、权能区分、以法治国等主张,大大丰富了近代国家学说,其意义不可低估。本文着重就梁启超、孙中山在近代国家思想的几个重要方面予以比较分析。梁启超和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对国家学说关注较多的思想家。本世纪初,他们在天赋人权、人民主权、民主共和、维新国民等近代国家思想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但比较而言,孙中山在各方面要表现得更彻底、更持久、更具先进性,而且结合中国近代的
3、社会现实,提出了政党政治、五权宪法、权能区分和以法治国等具有时代特色的理论,极大地丰富了近代国家观念。本文拟就他们的近代国家思想的几个重要方面作一比较分析。一、“无流血之破坏”与“革命共和”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理论是近代国家学说的重要内容,梁启超和孙中山都十分信仰、推崇这一理论,并以此猛烈抨击中国几千年的专制政治,主张彻底摧毁之。梁启超倾向于采取“无流血之破坏”行动,用和平的渐进方式建立新国家新政权,表现出较强的保守性;孙中山则始终坚持用革命斗争手段推翻现政权,按人民主权原则建立民主共和国家。梁启超根据卢梭的民约理论,
4、解说了国家的起源及其本质:“国家之所以成立,乃由人民合群结约,以众力而自保其生命财产者也。各从其意之自由,自定约而自守之,自立法而¹自遵之,故一切平等。若政府之首领及各种官吏,不过众人之奴仆,而受托以治事者也。”º“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就是说,国家来源于人民的自由意志,是众人在自愿的前提下为保障每个人天赋的平等、自由、人身安全而订立社会契约所组成的一整体。国家的主体是国民,最高权力即主权属于国民,国家的一切事务应以人民的意志为依归,君主官吏是因国民而存在、替国民办事的,他们手中的权力是国民委托而不是神
5、授天命的,其一言一行须对国民负责。98梁启超无情地鞭挞了封建专制政治和传统的“天下观”,他说:“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实行专制统治,“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或为家族之»国,或为酋长之国,或为封建诸侯之国,或为一专制之国”,“只不过有朝廷耳”。国家成为君主一人之私产,国人没有主权,不能参掌国事,不知国家与天下、国家与朝廷、国家与国民的关系,缺乏健全的国家、民族和公民意识,进而将“爱朝廷”等同于“爱国家”,连那些“精英们”也只知忠君和报效朝廷不知为国家为民族尽义务作贡献。所以,专制政治实是中
6、¼国“数千年来破家亡国之总根源”,是“天下坏伦常、毁天性、灭人道、破秩序之毒物”,是½¾我辈之“公敌”、“大仇”,惟有彻底破坏摧毁之,“使专制之不能生于今世界”,国家才能独立进步,民族才能亲和康乐。¿孙中山早年接受了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后,对专制统治和清王朝的抨击,同梁启超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说:“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ÀÁ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不仅“政治不修,纲纪败坏,朝廷鬻官卖爵,公行贿赂,官府剥民刮地,暴过虎狼”,而且面对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却成为
7、列强们的帮凶,助桀为虐,“签约押款以割我卖我,且为外人平靖地方,然后送之”。为挽bk救民族危亡,“必先倒满洲政府”、“改变千年专制之毒”,进而“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bl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孙中山在宣传三民主义尤其是民权主义理论时,始终采用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学说。1905年10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在创刊号的封面内页上,刊登了卢梭画像,并以“世界之第一民权主义大家”相尊称。同盟会成立大会上通过的《军政府宣言》指出:此次革命是“国民革命”,“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军政府为其b
8、m枢机而已”。南京临时政府一成立,孙中山即以临时大总统身份庄严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强调民国政权属于全体国民,“夫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主权属于国民之bn全体,是四万万人即今之皇帝也。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并写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法律条文确定下来。南京临时政府夭折,共和政权名存实亡,孙中山更是坚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