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1040904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9
《新课程改革与优质教学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程改革与优质教学探析[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师行为方式带来很大的冲击,促使每一位教师思考何谓“优质教学”、何谓“好课”。本文从教学目标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教学过程的引导性、研究性和合作性,以及教学在建构师生之间相互生命意义的价值角度,探讨优质教学的标准问题。[关键词]新课程;优质教学;标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束缚的希望,也是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系列教学改革的升华与突破。本次课程改革对传统的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观进行了深层次
2、地梳理、冲击和变革。特别是对当前基础教育第一线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起着实质性的反思和指导作用。必将促使每一位基础教育教师调整、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从而在教学实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行为上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努力开创优质教学的新局面。为此,本文从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的意义与价值等方面探讨优质教学的标准问题。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着眼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以往优质教学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课程与教学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长期以来,由于课程体系设计本身和教师对课程意义的忽视,导致教师在
3、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许多局限性。一系列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只停留在如何加强教师的基本功、如何改进教师教学方法上,甚至越来越倾向于把教师如何设计教案、如何最有效地呈现知识内容、如何把握教学节奏、如何突出教学重点以及教师如何表演等等形式化的东西作为衡量教师教学优劣的标准。忽视了对课堂教学情景中最重要的、活生生的、最具生命活力的因素──学生的评价。教学中很少考虑到学生如何感受知识、如何学习、怎样思考问题、如何终生发展、如何体验人生、如何展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等教学的深层意义,而这一点在某种意义才是优质课的根本标准。总之,以往的课程设计和教师教学没有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
4、”、“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获得整体发展。没有使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优质教学标准定位中忽略了教师对课程意义的理解。以上教学目标狭隘评价的形成与以往教师课程权力和课程意义的缺乏密不可分。一方面,由于教师没有权力参与课程的策划与制定,课程必然成为游离于教师和学生之外的东西。教师能够做的只能是研究怎么教的问题。教学的评价也只能停留在教师是否把游离于自身以外的东西教好,难以顾及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对课程意义理解的缺失,使得教师更不可能去思考教师应该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二)优质教学目标思考本
5、次课程改革邀请了近百名专家学者和中小学特级教师等对17个学科的18门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审议。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成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同时公布了各个课程标准(实验稿),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等。历时近5年时间,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对1992年以来的课程进行了重大地调整和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实验和半推广阶段。确立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
6、度的课程和教学目标标准,在理论和政策上实现了课程和教学目标的整合,改变了课程游离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现状。这样的课程和教学目标背景要求基础教育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重新确立优质教学目标理念,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优化和定位反思自己的教学。把学生在这三方面素质的整体实现和达成作为衡量优质教学的目标标准。比如在某一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并对教学目标的个性化、层次性和突出学生主体性的行为作以动词表征。例如,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达到会读、会写、熟记、会分析、会判断、会阅读、会表达和讲述等知识与技能层
7、面的目标,要求学生对语文学习进行感受、体验、策划、合作、讨论、沟通、交流与创新等,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对语文的兴趣、爱好、修养、品位,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美好追求和奋斗的信念。彻底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学习的教学目标价值取向。二、把引导性、研究性、合作性作为优质教学的过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和教学目标认同之后,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的展开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学的引导性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具有无限创新意味的话题。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随着知识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