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二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ID:10965765

大小:3.53 MB

页数:25页

时间:2018-07-09

第二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_第1页
第二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_第2页
第二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_第3页
第二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_第4页
第二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二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心灵创造的;即使我们并肩站在同一块草地上,我看到的绝不会和你看到的相同。”-—GeorgeGissing,1908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2第一单元社会知觉一、基本概念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完整印象的过程。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即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3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一)认

2、知者的经验个体的经验不同,对同一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心理学的解释“图式”图式: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图式的作用: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2、影响记忆3、影响自我知觉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4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忽略↔集中(三)认知者的情绪积极↔消极5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1、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2、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3、。6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一)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印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一般来说: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二)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也称晕轮效应。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者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积极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

4、化。消极意义: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10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总体印象。形成总体印象的模式:加法模式:求总和平均模式:求平均加权平均模式:各种特征的分值×权重=总体印象教师:品德40%,专业知识30%,相貌20%演员:品德20%,专业知识30%,相貌40%中心品质模式:求中心11四、印象管理(一)  印象管理的概念印象管理,亦称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

5、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是: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是施加影响。(二)  印象管理的作用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12(三)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谨记: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会技巧!常见策略有: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其所好13第三单元归因一、归因的概念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15二、行为原因的分类(一)内因与外因内因指存在

6、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综合归因。16二、行为原因的分类(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情绪易变,性格难变。(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作

7、出准确的预测。17三、控制点理论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理论。你是内控者还是外控者?内控者:控制点在内部。相信自己。外控者:控制点在外部。相信命运。18四、归因原则(一)  不变性原则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也就是寻找某一特定联系。(二)  折扣原则由凯利提出的。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三)  协变原则凯利(1967)指出,人们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刺激客体、行为主

8、体以及背景。凯利的归因理论也因此被称作三维理论,协变原则被他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凯利的协变原则(三维理论: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归因时考察三种信息: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为什么老板对阿燕大吼大叫?共同性低:老板是店里唯一对阿燕大吼大叫的人特异性低:老板对每个员工都大吼大叫一致性高:老板几乎每次见到阿燕都会大吼大叫内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