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摘要:文章简介了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探讨了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关键词: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探析 一、前言 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我们知道,有关企业经营的失败、会计信息失真、违法经营等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失效。 近年来,在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愈演愈烈,从“深圳原野”、“琼民源”、“红光”到“郑百文”、“银广厦”层出不穷,在世界范围,重大会计信息失真
2、现象也呈上升趋势,如“巴林银行”、“安然事件”等,安然事件导致美国总统颁布新条例来加强对审计机构的监督。 当然也存在众多案例,例如良好的内部控制在海尔的发展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短短17年时间里,由于运行了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海尔从一个即将关门的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成为成千上万企业竞相仿效的对象(哈佛大学已经将海尔作为教学案例载入教科书)。 二、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简介 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内部控制的雏形——内部牵制。古罗马帝国宫廷库房
3、采取的“双人记帐制”,我国西周时期的内部牵制都是内部控制雏形的表现形式。20世纪初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重大变化,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发展,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成了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因而一些企业在非常激烈的竞争中,逐步摸索出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检查企业生产活动的办法,即当时的内部牵制,它基本上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交互核对为手法,以钱、帐、物等会计事项,这也是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有关组织控制、职务分离控制的雏形。 2.内部控制的初步形成——以
4、职务分离、帐户核对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牵制,逐渐演变成由组织结构、职务分离、业务程序、处理手续等因素构成的控制系统。 内部控制的该阶段的发展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各级管理人员不得不进行全面企业管理的探索。在泰罗等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企业经营管理者从内部牵制原则出发,尝试着组织结构、业务程序、处理手续等方法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对其所属部门的人员及工作进行组织、制约和调节。至此,控制系统得以形成。 3.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该时期的代表是1988年美国AICPA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
5、,它以“内部控制结构”代替“内部控制”,并提出内部结构的三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这也是我国目前CPA沿用的内部控制结构。 目前关于内部控制最具权威的概念是美国COSO委员会在1992年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中提出的“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提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同时指出了内部控制环境是其他因素构建的基础,由此可见内
6、部控制环境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性。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管理理念不到位,缺乏紧迫感。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管理思想、方法、手段的影响,我国部分企业对会计工作重视不够,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单位负责人行政干预会计工作,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致使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职能未得到有效的发挥。对于几乎属于“引进”而来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理论缺乏认识,尤其对于中小的企事业单位来讲几乎处于陌生状态
7、。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知识掌握不多,认识上跟不上这项制度的发展要求。二是大多数企业对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重视不足,即便制订了一些相关制度但基本上为会计管理或财务管理的部门性制度;甚至与业务脱离,和具体实施差距较大;另外,内控制度的内容上片面、零散,不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2.理论政策不到位。近些年来,国家管理部门虽然意识到并重视了此项工作,相继出了以《会计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作出了规定,提出了要求,但从
8、法规、政策、制度来讲还是起步发展阶段,也就是说,这些规定和要求只是原则性的,尚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在执行内控制度时也缺少执行内控制度的制度保证。具体执行内控制度的部门和岗位职责不清,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奖罚制度,造成责任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内控机制运行效果不好。 3.组织领导不到位。内部会计控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