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语文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ID:10923291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9

语文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_第1页
语文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_第2页
语文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_第3页
语文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_第4页
语文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流、积极合作、互助互动的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早已被社会各界所重视,也成了我们教育界的热门话题。黄济在《人的主体性与教育》一文中指出:“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点”,“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注意到

2、,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使之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因此如何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成了教育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各种关于发展主体性的教育模式也应运而生。当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理念被列入语文课堂教学后,教师独统教坛的局面被打破了,一种自主、平等、合作、互动的学习氛围在语文课堂上逐渐形成,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在我们为这种学习方法、学习理念发生根本性转变而感到欢欣鼓舞之时,我们也不能不思考一个问题,即在把学生作为认知主体被充分重视的时候,语文教师应如何摆正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作为教学活动

3、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究竟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笔者认为在学生主体学习中,语文教师应发挥以下作用。    一、“平等的首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共同奏出优美和谐的旋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教师按照预先的设计按部就班地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只不过是知识的接受体,其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动性受到压抑。因此,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以平等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起的作用之一。那么,怎样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呢?  充分创设宽松和谐、平等互动、对话式的

4、学习环境,引入激情、激趣、激智的“活水”,为学生注入学习的激情,使之主动地走进语文学习的“殿堂”。我在设计莎士比亚的戏剧《在法庭上》的赏析教学时,做了这样的“蓄势”:一部《威尼斯商人》在舞台上演绎了几百年,演员们演出了各自心中的“夏洛克”、“安东尼奥”、“鲍西娅”等。当然,“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天,我们也来当一次演员,把你心中理解的“夏洛克”、“安东尼奥”、“鲍西娅”等角色充分地演绎出来。这样,让学生当“演员“,走进剧中人物,给他们一个表演的“平台”,学生的学习情趣被调动起来,主体意识被唤醒。课堂上我们能见到的是“蠢蠢欲动

5、”的学生在为自己所表演的角色而精心准备。语文课堂教学的“蓄势”,可以说是“前奏”、“序曲”,其主要目的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沟通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关系,沟通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以“主角”的身份进入学习的“舞台”,充分展示自己,体现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赏析。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蓄势”方法是多样的:可以借助音乐,叩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可以通过诵读诗文,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可以提出问题,撞开学生的心扉;可以利用“道具”,引发学生的联想等等。只要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平台”,定能激发学生的求

6、知欲,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    二、作“学习的导游”,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里探幽发微,欣赏险峰的无限风光。    当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包办代替、机械控制的时候,但也不能出现教学无序、无目标,随意放任自流的现象。在我们力图把“教本”变为“学本”,把“课堂”变为“学堂”的时候,难道就不需要教师按照语文的规律介绍知识,引入方法,组织学习了吗?以教师讲习为主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意识是被压抑的,这种教学方法必须破除,但教师不引导,不组织,不传授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值得提倡吗?没有知识的铺垫,没有方法的引入,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能获得发展吗?明代学者

7、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培根在谈论人生时也曾说过:“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笔者也认为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包括知识、方法、习惯等,学生也就不可能充分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学生主体性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也只能是表面的,甚至是肤浅的。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最先与最后》一文时颇有体会。阅读起始,学生如坠云雾,茫然不知其意。此时,我做了以下几步引导:第一步,我问:“你能找出本文作者议论所借的题吗?”第二步,我再问:“你能找出本文作者从借题

8、到发挥议论的过渡句吗?”第三步再问:“你能找出作者发挥议论的两个角度吗?”然后告诉学生“如果你能把这几个问题理清并把它们联系起来理解,那么你就能找到阅读本文的钥匙”。在我的指引下,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的角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