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论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ID:10891086

大小:3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8

论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_第1页
论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_第2页
论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_第3页
资源描述:

《论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电子信息学院,向林,学号s091806摘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阐述了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对比了中国古代祈求天随人愿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和西方古代希望征服自然的主客二分学说。关键词:自然观,天人合一,主客二分学说自然观是人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中国古代形成朴素的自然观。中国古代把自然看着上苍,天命。天子即位必得祭祀天地封禅名山;来祈求天下太平,百姓丰衣足食。百姓择地建屋婚丧嫁娶也须择吉日而

2、行事。先民把自然灾害等自然变化认为是上天对人的惩罚,须得杀鸡宰羊祭天以祈求风调雨顺;祭山川河流希望不要发生洪水泛滥,地动山摇之类的灾难;祭诸神,希望天上神仙保佑家人平安,全家生活幸福美满;还要祭鬼神,希望已故的人轮回再世,不受地狱的煎熬。中国这种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是希望人与“上天”和谐的关系,希望天随人愿,祈求得到上天的保佑;把灾难看着是上天的惩罚。这种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是中国人迷信的原由,所以先民相信因果报应,“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未报,时候未到”。这种“协调”的关系被有的学者看着是“天人合一”或者说是“天理”[1],上至帝王将相

3、,下至黎民百姓,莫不服膺于此“天理”。子夏曰:商闻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篇)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与。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篇)在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无论是精卫填海还是夸父逐日的故事,都承载着人类与大自然抗争的宿命式追求。即便如大禹治水终于天遂人愿,也是以三过家门而不归和涂山女化石的家庭牺牲为代价的。大自然的威慑力人们便渐渐相信,只有遵从“自然神”的意旨,不去过度打扰这些依附在万物身上的灵魂,才不会给自己和族人带来厄运。在这种背景下,原始人群逐渐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先民们凭借对自然的尊崇来寻求心理

4、保障,当猎物丰厚时,他们便认为时自然的恩赐;当洪水地震爆发时,他们又认定是自己的过失惹得上天发怒。从猎食到生产的时期,“靠天吃饭”成为中国古代农业恒定不变的模式[2]。这使得古人逐渐形成了与环境和宇宙间的自然生命相互依存的文化心态,认为人与宇宙万物的生命是协调、统一的。当然,此时的人们仍然不敢否认天的权威,人的所为都要顺应天理。这种为人们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这一思想,不同宗教、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对此理解不一,儒家、道家、佛家以及众多民间信仰都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态伦理提出了各自的诠释[3]。庄子讲:

5、“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4]孟子讲:“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5]王阳明讲:“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而张载的《西铭》成为千古绝唱就在于他把自然万物看作同胞的胸怀:“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这样的理解,宇宙自然对于国人是和谐的大家园,人们随时都可在自然万物中窥见天心体会诗意。人以自我的生命感应着自然万物的生命,并从生

6、命与生命共生共感中见到生命跃动的节奏。这种密切连结的生命方式,不仅代表了一种广大的和谐,而且意味着自然成为人的精神家园,国人的宇宙胸怀即源于此。于是联系着宇宙大生命的、作为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向万物的生命总体升华的人性色彩。生境界,便包孕了深厚的道德感、审美感与宗教感。[6]在2008年第29界北京奥运会上的开幕式中,就有一个用活字体显现的“和”字,也说明了从故自今中国在与自然界关系中取向“和谐”的一面,只不过现在和谐意义更深远广泛。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说中国古代强调和谐统一的一面,西方则强调人与自然对立的一面,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

7、。西方古代产生了与中方迥异的主客二分学说,而主客二分的传统,不是客观战胜主观,便是主观战胜客观的思维方式也贯穿西方文化的始终。在古希腊哲学中,主体与客体、心灵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在笛卡尔看来,有两种实体:一种是灵魂或心灵、精神、自我,其本质是能思维而无广延;另一种是物质实体,包括人的躯体,其本质是有广延而不能思维。这两种实体不仅本质不同,而且各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这样,笛卡尔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对立起来,西方哲学的二元论思想从此发端。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在中世纪哲学中所采取的形式,一般地说是追问世界是由神创造的还是本来就存

8、在的。这里的思维,表现为神和天国,存在表现为尘世,因此,中世纪哲学中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就表现为天和人的对立,人的灵魂和肉体的对立,精神方面与自然方面的对立,宗教生活与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