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

ID:40414904

大小:380.82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8-02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_第1页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_第2页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_第3页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_第4页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课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墨家墨子与人和自然关系有关的思想有他的“非命”、“天志”、“明鬼”思想。在墨子这里,“天”不是自然的代称,而是意志之天。在墨子看来,天是有意志的,而且能够根据人间的表现赏善罚恶。墨子还相信鬼神的存在,并认为鬼神同样能对人间赏善罚恶。但墨子又反对命定。墨家《墨子·天志上》:“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天志中》:“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践,此天之所不欲也”。三表法认识过程应该坚持的三个标准:“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

2、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墨家“皆以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今若使天下之人,皆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墨子·明鬼》董仲舒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春秋繁露·玉英》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董仲舒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

3、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次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此乃天之所欲救也。《春秋繁露·必仁且智》董仲舒以天人感应、君权天授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象征性的仪式活动,将神权与政权沟通,从而赋予了尊君集权、政治统一以天命的神圣权威。董仲舒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备,虽百

4、神犹无益也。以郊为百神始,始入岁首,必以正月上辛日先享天,乃敢于地,先贵之义也。《春秋繁露·郊语》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诸山川不在封内不祭。《春秋繁露·王道》荀子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斤斧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鱣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其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

5、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荀子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荀子·王制》荀子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

6、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猩猩形笑,亦二足而无毛也,然君子啜其羹,食其。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荀子·非相》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

7、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荀子·天论》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天论》孟子“天人合德”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孟子·离

8、娄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张载:“民胞物与”与“天人合一”《西铭》:“乾称父,坤称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