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888621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8
《论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摘要: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助学货款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国家助学贷款 1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基本情况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1997年,我国高校收费实行改革,实行由学生承担部分高等教育成本,为应对全国高校收费后高校
2、贫困生增加和贫困度加大的严峻形势,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正式出台。1999~2003年底,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941万中,有79万人与银行签订了合同,贷款覆盖率为8.4%。按国家助学管理中心的统计数据,在校生中约200万人为贫困生,获得贷款的学生占在校贫困生的的比例为41.2%。2003年下半年,国家助学贷款开始进入首批还贷高峰,但也由此步入了违约高峰。针对国家助学贷款旧机制在实施过程出现的种种问题。2004年6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原有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进行了调整。
3、自新的国家助学贷款机制实施以来,这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广大经济困难学生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普遍欢迎。 2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及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它对保证教育的平等、公正和社会的稳定及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因教育机会不均进而造成弱势群体社会处境进一步恶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高职院校大多成立时间不长,贫困生资助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帮困育人工作的
4、实际成效。 助学模式比较单一,助学金供求矛盾突出。目前高职院校助学体系、模式比较单一,资助主体主要限于政府和高校,这种单一模式很难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和高职院校实际。一般来说,政府承担了奖学金、助学金,而能享受到政府这一级奖学金的学生很有限。另外高职院校多数学生来自农村,贫困生居多,需要资助的学生很多,助学金供求矛盾突出。 重经济扶助,轻精神帮助,育人功能发挥不够。我国现行的资助体系,首先关注的如何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而对贫困生精神上、心理上的帮助太少,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对贫困生的
5、就业也未进行针对性很强的指导,学生一旦毕业就万事大吉,没有同他们进行什么联系。育人功能发挥不够。 资助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学生的自立自强。我国现行资助体系中,仍有较大比重的“补、减、免、助”等无偿资助方式,部分学生到校之前就“备好”了各种贫困证明资料,等着学校减免学费和给予困难补助,促成了学生的“等、靠、要”思想。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自立自强。 对“困难”学生界定、甄别很困难。什么是家庭经济困难,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地标准都不一样,学校的界定只能凭学生开具的各种贫困证明。由于各地民政部门及有关机构所把握的尺度不一样
6、,衡量标准不一样,再加上学生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原因,所开具证明材料其真实性有很大差异,有的地方把给学生开具贫困证明作为当地“扶贫”做好事,有的把它作为人情相送,随意开具。这些对贫困生界定带来了很大困难,导致帮困效果大打折扣。 贫困大学生现状不容乐观。多数贫困生能正视贫困,并努力改变现状,但相当多的贫困生的现状令人担忧。首先,在学习方面,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困扰,使得他们很难安心学习,加上城乡教育差距和本身基础薄弱等原因,贫困学生中,除了少数学习成绩优秀外,大多表现平平,综合素质相对较差。第二,家庭经济困难造成和加剧
7、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容易导致其自卑、孤僻、不合群、偏激甚至仇恨,报复心理的产生。第三,经济困难和自卑感还限制了他们的社会活动范围和交往方式,不利于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意识的提高。第四,贫困生社会关系少,就业渠道窄,在就业上选择的余地也不多,就整体而言,贫困生在就业竞争力上也弱于一般大学生。第五,部分贫困生在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考验面前显得脆弱。他们中一些人随遇而安,不思进取;一些人不愿意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困难,有“等,靠,要”的不劳而获思想;一些人意志消沉,自暴自弃等。 3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8、的对策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现状及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是育人工程,是建立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要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建立和完善高校帮困育人体系,确保帮困育人取得实效。 3.1树立科学帮困育人理念,在精神扶贫上下功夫 事实证明,对于贫困生仅从物质上给予帮助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多数贫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