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877903
大小:17.63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08
《人才培养视域下高校循环育人体系建设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才培养视域下高校循环育人体系建设研究时代在创新中前进,国家在变革中发展。在新常态下,我国的大学发展何去何从?国家根据高校师资水平、生源情况、市场需求等提出了三大发展战略,分别是建设研究型的世界一流大学、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和加快发展现代高职教育。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大学,都涉及到人才培养理念问题。什么样的教育方式符合大学的功能、符合大学生的身心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需大学持之以恒地探索。探析当前的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发现大学的引领与引荐、研习与见习、实训与实习、创业与就业育人举措形成循环育人体系,促进大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和职业教育的实施,达成大学生的“成人”与“成才”目
2、标。一、循环育人理念的提出沿着大学功能演进这条主线看大学的发展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才培养理念的发展变化。据徐辉和李薇的研究,大学在中世纪的主要功能是培养神学、医学、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在19世纪,大学发展进入高峰期。以普鲁士的“洪堡改革”、英国的“自由人教育”和美国的“实用性技术”大学为代表进行了重要改革。普鲁士进行“洪堡改革”,大学的发展理念更新为为追求知识进步而生存,学者不再是神学的仆人,而是知识与真理的探索者,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培养追求知识与真理的学者。同样是追求知识与真理,英国的古典大学教育则更加重视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人。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的使命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高尚
3、情操和强烈责任感的自由人”[1]。继承自由主义传统,培养“自由人”,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首创“学院制”和“导师制”。与此同时,美国大学则创立了“选修制”和兴建一批“实用性的技术大学”。跨越20世纪大学大众化发展的潮流,到21世纪,大学主要承担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政治功能、推进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功能和推进社会进步的社会功能。当前,学界关于大学功能的论述颇丰,观点各异,但公认的大学功能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大学的功能蕴涵了人才培养理念,可以说大学是人才培养高地,什么样的大学功能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大学的功能是社会服务,那么大学就要适应人才成长和社会发展需求,实行符合大学生成长和社会发
4、展需求的教育方式。那么,大学生的成长需求是什么?有学者认为是“智力发展、道德教育、个性品格、价值选择等方面”[2]。总的来说,除了需要锻炼强健的体魄之外,大学生的成长还要有德、智、美全面发展的需求。在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上,则需要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大学要承担社会服务的功能,不仅要适应大学生德、智、美的发展需求,还要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如此,才能实现“成人”、“成才”目标。德、智、美的培养相对应的是德育、智育和美育,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相对应的是职业教育。也就是说,大学通过德育、智育、美育和职业教育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大学生。分析上述四种教育形态,虽性质各异,却蕴含了相同的“育
5、人路径”,即“循环育人”。所谓“循环育人”,既是“经验一行为”层次的“知行合一”,也是“认识一实践”层次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因此,不论是德育、智育、美育,还是职业教育,都绕不开“知行合一”和“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教育是一种体验与探索。大学生作为学习者,在助学者(教师或家长)的引领下,体验经验带来的益处,体验理论是否符合现实。在体验中,大学生学会探索,习得经验,拥有属于自我的经验。从体验、探索到经验的生成,再到拥有新的体验,如此循环反复,大学生完成了一个循环教育过程。体验具有层次的高低,既有抽离理论纯粹式的“经验一行为”体验,也有带着理论观照现实的“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体验
6、。二、循环育人体系的形成多元育人路径并存的教育方式是融合大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和职业教育。大学生的德育是“立德树人”,智育是“多元智能全面发展”,美育是“审美意识的培养”,职业教育是“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实践全面发展。探析当前的大学育人举措:引领与引荐、研习与见习、实训与实习、创业与就业,发现上述育人举措并非相对独立存在,而是处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依存之中,形成循环育人体系。(一)“第一循环”引领是入门,引荐是入行。引领在人才培养中起到导向性作用,引荐起到反馈性作用。引领是为了更好地引荐,引荐促进引领的完善,由此相互循环,相互促进。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需
7、要思想引领。通过思想引领,引领大学生进行德行修炼,同时增进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通过引荐,把德行兼备的专业人才推荐给用人单位,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领是人才培养的起点,起到导向性作用。引荐是人才培养的终点,起到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因此,引领是为了更好地引荐,引荐反过来促进更好地引领,由此构成循环育人体系的“第一循环”。(二)“第二循环”研习是理论学习,见习是实践学习,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多元智能,增长大学生的专业见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