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分化与整合论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分化与整合论文

ID:10788113

大小:6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8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分化与整合论文_第1页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分化与整合论文_第2页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分化与整合论文_第3页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分化与整合论文_第4页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分化与整合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分化与整合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分化与整合论文..毕业摘要:经济改革所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中国的社会结构的变革趋势日益加强,并带来阶层分化,由此出现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多元化与利益冲突的局面。经过30年的发展,今天农民的角色和身份已经多元化,地位和需求已经差别化。只有准确认识并把握当前农民分化的现实,并分析其不利影响,才能在制定各项政策时,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毕业,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关键词:农民分化,新农村建设,农民整合,和谐社会肇始于1978年的经济改革所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中国的社会结构的变革趋势日益加强,并带来阶层

2、分化,由此出现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多元化与利益冲突的局面。一、改革开放后农民的分化情况改革开放之前,在人民公社体制下,整个农民阶层是一个具有单一身份性的群体或阶级,同质性很高,农民享有同样的身份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农民个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体力方面的差别都不予以承认。改革开放后,随着改革进程所带来的利益分化,农村财产制度、财产使用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农民对社会性资源的占有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不再是一个意义和内涵单一的身份指称。在农民当中,以职业分类为

3、基础,根据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等不同资源的占有标准,分化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乡镇企业管理者和乡镇企业职工、农民知识分子、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农村管理者等群体。同时,农民内部的分化,使得一些农民往往能够寻找到共同的利益和需求,并形成一致的看法和心态,表现为利益觉醒意识、自我维权意识彰显、群体界别意识分明。可见,经过30年的发展,今天农民的角色和身份已经多元化,地位和需求已经差别化。只有准确认识并把握当前农民分化的现实,并分析其不利影响,才能在制定各项政策时,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二、农民分

4、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不利影响(一)贫富差距拉大,不利于和谐新农村的构建农村人口所从事的职业的分化,引起了农村人口的收入明显分化。这种贫富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农村社会的财富占有度,另一方面也反映着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层次。目前,在农村中有资产过百万的农户,也有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农户。2004年林坚、马彦丽在江、浙、冀、赣、川五省进行农民收入多元化和阶层分化专题调查显示,不同职业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差异比较大,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劳动者收入最低。与收入最高的私营企业主相比,两者相差31332元。南京大学2006年新农村调查联合项目组在山西、陕西、江

5、苏、广东等地的调查结果显示,非农业生产的农民2005年人均收入为7971.31元,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有3322.65元,低于非农业生产农民41.6%。在这项调查总共涉及的20个行政村(“明星村”)中,2005年人均年收入最高的是江苏省华西村,达到1.88万元,而在陕西省的南泥湾村人均年收入仅为1526元,二者相差了近12倍。由于贫富差距拉大,在农村,越是社会地位高、收入高的阶层,负担越轻;越是地位低、收入低的阶层,负担越重。农民负担与社会分层之间的逆向关系,不仅仅损害了弱势群体--农业劳动者阶层的发展能力,带来了农民各群体之间的断裂,而且

6、也影响到了社会公正秩序,降低了政府管理社会的公信力,不利于和谐新农村的构建。(二)农民分化导致相对剥夺感滋生相对剥夺感是个体将自己的地位与其他类别地位的人做了对比后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也就是说,当个人把自己的情况与那些被他认为在其参考群体中占优势的人相比时,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农村各阶层收入差别不断扩大,农民中一些优势阶层或群体中的一些人就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居于特殊地位;企图凭借经济资源和非正式关系网络来渗透政治系统,以规避法律和制度约束,减少行动成本,达到个人收益最大化,使平等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扭曲。这导

7、致一部分农民(主要是农业劳动者)产生社会不公平感和心理不平衡,从而对一些在农村社会中地位上升的阶层,如高收入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少部分农村管理者阶层的收入合法性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产生不满情绪,无形中造成了农民各阶层中的二元分化,也使得农业劳动者对农村改革甚至目前国家所倡导的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值下降,热情降低。(三)农民分化导致道德与价值准则失落道德观念是社会良性发展的精神基础。当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主流是健康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也带来了农村社会价值观上的混乱和迷失。转型时期,社会逐渐走向一个趋利形态。不管是社会群体,

8、还是个人都强调利益和竞争,以获取更多的利益资源和利益。利益逐渐从公利和共益回归到利益的本原精神,即亚当·斯密所说的“自利原则”。一些阶层,如富有阶层的部分乡镇企业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