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文化温饱”问题探析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文化温饱”问题探析

ID:46723547

大小:68.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7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文化温饱”问题探析_第1页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文化温饱”问题探析_第2页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文化温饱”问题探析_第3页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文化温饱”问题探析_第4页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文化温饱”问题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文化温饱”问题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文化温饱”问题探析屮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0-050-02摘要:笔者对永兴县农民“文化温饱”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负面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地调查与思考,试图寻求解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的“文化温饱”问题的对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建言献策。关键词:文化温饱;问题;对策“文化温饱”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达到“温饱”水平的基础上,广大人民也应享受相应的文化需求,使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达到一种“温饱”状态,从而实现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两方面的平衡与和谐。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大农村经济飞速发展,

2、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却一直处于“温饱”线以下。如何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真正做到既鼓农民“钱袋”,又富农民“脑袋”,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的“文化温饱”问题,成为构筑农村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为此,笔者对永兴县25个乡镇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及农村文化设施状况等进行了调查。-、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文化温饱”问题形成的原因(一)阵地丧失,设施荒废,硕件不再姓“文”1•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少原冇的文化设施冇的破烂不堪,冇的挪作他用,全县25个乡镇,建有文化站25个。1990年以前乡镇共有影剧院16个,到2002年底乡镇还剩影剧院10个,到2004年底乡镇还剩影

3、剧院3个。如马[T1镇电影院,在1990年以前是永兴江左片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电影院,现已改建成商品房,原来的电影院则搬置在地下室,英座席大厅和舞台均缩小了许多。2•农村文化站工作瘫痪,名存实亡全县多数乡镇文化站一年到头,根本无法举办一次农村文化活动;有的乡镇一无文化专干,二无文化办公活动场所,“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个章子”的现象很普遍,如该县悦來乡、高亭乡等乡镇,部分乡镇虽已配备文化专干但基本未从爭文化工作,而是被分流,外出打工自谋生路去T,这种状况在全县农村乡镇约占13左右。3.县文化局疏于对乡镇文化站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机构改革Z后,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

4、到乡镇管理,县财政每人每年拨付3000-6400元不等,不足部分由乡镇财政补足。这一简政放权的改革大部分乡镇并没有真正接受,因为乡镇财政根本无力支付文化专干的不足工资部分,相当一部分乡镇文化专干拿了县财政给的3000〜6400元就各奔东西去了。造成文化站乡镇无人管,县级文化部门也管不了的局面。4.农村文化产业凋零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乡镇招商引资,开发的项冃是农贸中心、超市等,和文化挂不上钩,有的乡镇为了盘活现有文化资产,准备将部分影剧院转让、租赁,改造成超市、服装城、计划生育办公楼、专科医院等。这实际上是一种国有文化资产的流失。一方面政府对文化的投入有限,另一方面我们现有

5、的文化设施不断的消失、挪作它用,造成恶性循环。早在80年代,城关镇、马田镇、柏林镇、等乡镇的高标准文化设施一应俱全,是群众名副其实的文化娱乐中心,县、乡政府每年在文化建设上投入了较多资金。近些年来,由于多方原因,图书室的图书发霉了,电影队散伙了,文化设施逐年减少了,群众文化活动资金的投入也就没冇了。(二)队伍涣散,职能错位,软件不姓“文”1•文化专干不专职全县共有文化专干25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专干的仅2人,有初级以上专业职称的仅3人,有文化专业特长和一定组织才能的也只有10左右。25名文化专干中,5名是由电影放映员转任,4名是安置的复退军人,6名是招工顶职的“子弟兵”,

6、1名是其他岗位转过来的,实际上,一年到头能开展一些文化活动的只有9人,有16人基本未从事文化工作。文化专干作为农村群众文化的专职工作人员,应该有60%以上的时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而在乡镇文化专干队伍屮,原定的25名文化专干,目前不到60%的人员在岗,在这60%的在岗人员中,基木上没有从事文化站木职工作,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乡镇政府其它的H常行政事务中,很少开展文化业务工作,有的连基本的农村文物保护、农村文化市场引导与管理、民间艺术的挖掘与整理等工作都搁置一旁,视为他活。2.文化站职能职责不明确23以上的文化站职责不明、任务不清,一年要干些什么都不知道;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

7、管,加之文化专干要兼任其他工作,使得文化专干不可能再考虑文化站的木职工作;县级文化部门管不了,认为文化站的人、财、物、事四权均下放,那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任由农村文化自生自灭。(三)经费短缺,创收无门,文化站运转怵I难1•人头经费严重不足全县除湘阴渡镇、马FT1镇、塘门口镇、樟树乡、洞口乡解决较好外,其余都在3000-6400元之间,70%的乡镇未将不足部分纳入乡镇财政预算,使乡镇文化专干生计难以维持,无心干工作。有13个文化专干每年领3000-6400元工资后就回家去了。目前文化站还无法和市场经济接轨,走产业化道路条件还不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