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8579
大小:255.00 KB
页数:62页
时间:2017-11-07
《加多一點點智慧 老子与《老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加多一點點智慧馬學章醫生香港醫務行政學院院長2007年3月16日1有智慧,不如趁勢曹仁超2中國古代哲人的智慧老子與《老子》一書34「謎一樣的人物」老子生平5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是耶非耶?史記老子韓非列傳6公元前571-477?公元前606-477?终年94歲?129歲?200歲?600歲?唯一可信的是得享長壽老子生存活動年代7史記: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後人質疑:楚人?陳人?楚苦縣人?陳相縣人?宋相縣人?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東老子藉貫8隱君子(史記司馬遷評語)龍(史記引孔子言)博大真人(莊子)太上老君(東漢張陵尊稱老子)玄元聖祖(唐玄宗追封老子)老子別稱9周
2、藏室史(史記)柱下史(張蒼傳)(即王室國立圖書館館長)哲學家與思想家隱士老子職業10孔子問禮於老子(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南之沛,見老聃(莊子.天運篇)孔子欲藏書于周書,試往因焉(莊子.天道篇)孔子從老聃,助葬于巷黨(禮記.曾子問)老子與孔子的交往11《老子》,又稱《道德經》或《德道經》全書5,000多字,分上下兩篇,共81章。老子傳世之作12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經章句》王弼《道德真經注》漢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之帛書甲、乙本老子(1973)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之竹簡老子(祇2,000多字)(1993)《老子》重要版本13是我國最多人注疏、解釋及考據之古書被譯成多國文字,僅次於聖經《老子》之
3、流傳14《軍志》《建言》《尚書》《易經》《左傳》《國語》老子之思想來源15初期老學-關尹、列御寇、楊朱、莊周(隱士)稯下黃老學派-田駢、慎到、環淵、接子(官宦)申韓學派-申不害、韓非、呂不韋(形名法術)秦漢黃老之學-曹參、劉安、劉向東漢後之道家與道教-張角、張陵(民間起事者)魏晉玄學-清談、隱逸、練丹、求仙老子思想之傳授與演變16版本眾多多錯漏重覆不同標點斷句導致不同解讀文簡意賅,眾說紛紜後人據己意增刪移植研究老子思想之困難17形上思想處世哲學政治領袖哲學老子思想要點18宇宙生成論道論德論天地不仁論辦証關係無有變常正反虛盈形上思想19宇宙生成論道論德論天地不仁論辦証關係無有變常正反虛盈形上
4、思想2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陽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宇宙生成論21宇宙生成論道論德論天地不仁論辦証關係無有變常正反虛盈形上思想2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之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論(一)
5、23視之不見名日夷,聽之不聞名日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論(二)24宇宙生成論道論德論天地不仁論辦証關係無有變常正反虛盈形上思想25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德論26宇宙生成論道論德論天地不仁論辦証關係無有變常正反虛盈形上思想27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地不仁論28宇宙生成論道論德論天地不仁論辦証關係無有變常正反虛盈形上思想29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辦証關係30水為至強居下不爭謙卑(報怨以德)守弱守柔絕聖棄智處世哲學31水為至強居下不爭謙卑(報怨以德)守弱守柔絕聖棄智處世哲學32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孚,處從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夫唯不爭,故無尤。水為至強3
7、3水為至強居下不爭謙卑(報怨以德)守弱守柔絕聖棄智處世哲學34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天之道不爭而善聖。居下不爭35水為至強居下不爭謙卑(報怨以德)守弱守柔絕聖棄智處世哲學36是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