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近代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概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近代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概况(资料)英国初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的演变(比较教育第144)对英国初等教育的宗教性特征可适当展开(西方近代教育史第105)近代英国教育特征初探教育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发展势必引发理性化、世俗化、知识科学化的价值取向,进而推动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及民主化。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现代化最早出现顿挫,剖析近代英国教育的嬗变及其特征无疑是必要的。一、17~18世纪17~18世纪尚属近代早期,近代早期英国带有封建主义残余的宗教教育、职业教育、古典教育这三大特征。初等教育有歌咏学校和文法
2、学校,高等学校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这两所大学当时为经院哲学和教会教育的中心。它们作为国教教会的附属机构只招收国教徒学生,并规定教师必须独身,同时还必须担任牧师之职。两校课程的设置更是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有“神学婢女”之称的数学及古典语言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一特色一直保持到19世纪上半叶。因此,当时流传着“大学是教会的灰姑娘”这样一个说法。1649年,掘地派领袖温斯坦莱抨击大学“象一潭死水的臭池塘..(它)使对无知、混乱、奴役的诅咒从此处蔓延到全国。”在教会势力的严密控制下,牛津和剑桥大学以沉闷、因循守旧著称。中世纪与近代之交,英国社会步入“原
3、始工业化”阶段,生产大多在家庭手工作坊中进行。各种行业所需技能,既便是毛纺织业、火药制造业、采矿业、炼铁业、蔗糖业、明矾业等行业也都掌握在工匠手中。在行会制、学徒制及家内制盛行的社会中,人们谋生所必需的技艺或父子相继,或师徒相传。与之相应的是产生了家庭职业教育。英国的家庭职业教育通常是在家学习阅读、写作等基本技能及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社交技巧和祖传技艺的专门训练。另有一种形式是将儿童送到行会师傅的作坊里或名门望族的宅第内,以便他们习得相关的知识技能。男孩从14岁起便离家外出,接受7年左右的训练。贵族子弟学习拉丁文、法语、书写、绘画、舞蹈、骑射等,
4、劳动人民子弟则学习谋生技能,受些基础教育。进入近代后,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活动领域的拓展,家庭职业教育逐渐为学校教育取代。英国遂向“学校教育的社会”过渡。学校提供法律、医学、神学等不同职业的训练和正规课程的讲授。以考切斯特·福瑞文法学校为例,1645年在该校注册的165个男孩的家庭社会背景如下:手工业主占37%,贵族占31%,教士占20%,富裕农民占12%。①由此可见,社会各阶层已开始将孩子送往学校接受教育。17—18世纪英国教育尤以崇尚古典主义教育为特色。英国古典主义教育上承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并以此为宗旨规定了学习科目为“七艺”:文法、逻
5、辑、修辞、算术、天文、几何、音乐。其中前“四艺”为中等教育基础课程,后“三艺”为高等教育讲授范畴。英国自中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公学”和文法学校是向统治阶层输送政治精英的传送带,十分重视古典主义教育。当时各校通行的教材内容颇能说明问题。牛津大学标准的教科书汇集了亚里斯多德、柏拉图、维吉尔、贺拉斯、西塞罗、欧几里德、希波克拉底、盖仑等人的著作,这几乎已囊括了古典主义文化的巨擘。近代早期英国带有封建主义的残余的宗教教育、职业教育、古典教育。“近代科学之父”弗朗西斯·培根率先倡导开展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主张“把自然研究从被禁痼、从被看作巫术或被鄙视,从被
6、看作低下的笨拙劳动的状况下转变过来。”他所提倡的“实验归纳法”与崇尚经典、形式主义和束缚心智的僵化的传统教育背道而驰,因此他又被尊奉为“科学教育之始祖”。与此同时,英国民间自发地出现了一个远离主流文化、正统教育的科学家群体。他们既非学者名流,也从未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大多是些能工巧匠,热衷于改良技术,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其中的佼佼者有泰尔福德、布林德利、史蒂文森、高特、达比父子、博尔顿、克朗普顿、阿克赖特、韦奇伍德、瓦特。这些为英国工业革命创下不朽业绩的有功之臣,其职业五花八门,从木匠、织工,到理发师、实验管理员,不一而足。然而,正是这些出身寒
7、门、平凡无奇的小人物,不囿陈说,勇于探索和实践,自下而上地推动着英国技术革新运动,乃至工业革命。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英国还出现了一批科学社团机构,如“皇家学会”。这些所谓的“无形学院”过定期聚餐,举办讲座、出版刊物等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英国未经历过彻底的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在近代早期英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宗教势力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教育难以与之抗衡,去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二、19世纪纵观19世纪英国教育有这样三大特征:偏重精英教育,忽视民众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对立;地方分治和自由主义思想
8、妨碍了政府对教育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19世纪是英国进行社会改造的时期,先后在1832、1867、1884年三次进行了议会制度的改革,选举权范围逐渐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