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43081
大小:5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8
《情境·探索·协作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情境·探索·协作论文摘要: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者在吸取维果茨基思想的前提下,在发现教学基础上提出并强调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他们提倡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的思想,以及改变教学脱离实际的情境性摘要: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者在吸取维果茨基思想的前提下,在发现教学基础上提出并强调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他们提倡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的思想,以及改变教学脱离实际的情境性教学。因其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所以这种模式更为实用和合理,对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2、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社会交互作用一、问题的提出在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中,一直沿用讲解式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始终要求学生作出反应,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老师、书本的现成理论。这种模式可以使老师把内容讲细讲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学生也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其弊端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缺乏对问题的分析,缺乏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学生批判性和独立性受到压制,求知欲也被消磨在机械、枯燥的学习活动中,这些显然跟新课程改革的初衷是违背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
3、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经过近两年的尝试,发现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在化学教学中引入“支架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协作交流,学生的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大大增强,不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终生学习化学的能力,而且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支架式教学,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形象地说明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
4、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这是以维果茨基的“辅助学习”为基础的,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的心理机能,如对于注意的调节以及符号思维等,在最初往往受外在文化的调节,而后逐渐内化为学习者头脑中的心理工具。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但是,一旦他获得了这些技能,便可能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解。三、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鉴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我认为可以把化学教学中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具体分成这样五个环节:创设情境,确立目标→搭建支架,
5、进入情境→分析问题,自主探索→集思广益,协作学习→完成建构,效果评价。以上各个环节只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形式,是体现教学理论和思想的讲课主体框架。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法的处理、教学手段的运用及学法指导,增加或减少部分环节,也可在一课中反复运用这些环节,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我的设计思想,下面我从“氯水的性质”为例,阐明每个教学设计阶段所包含的主要意义。四、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索活动的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创设问题情境,实际是提
6、出要解决的问题,创设解决问题的矛盾的冲突。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使学生原有知识与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养成变换角度,变通考虑问题的习惯。问题的设计一方面要反映关键内容,又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知识经验,从而使学生看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氯水的性质”为例,我设置了这样一组问题:(1)非典盛行的时候,为何家庭用的84消毒液到处卖缺,成为紧俏商品?(2)在初三化学我们已学习了
7、水的净化,在自来水净化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一步:加药,加入消毒剂氯气。那么氯气为什么有杀菌消毒作用呢?(3)再做一个实验:取两瓶干燥的氯气,一瓶放入干燥的花,另一瓶放入鲜花,观察瓶内所发生的现象。接着提出问题:鲜花为什么会褪色?是哪些物质使鲜花褪色的?在这一环节中,问题的创设并不是要使学生体验到挫折,感受到学科的难度,而是要利用学生的好奇本能及心理特征,有意识地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促使学生对新事物产生敏感,能主动精细地观察事物和思索分析,从而发现需要他们发现的问题特点和解决思路,就能及时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进入到较为理想的求知状态。2.搭
8、建支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创设的问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