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论文

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论文

ID:10730702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7

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论文_第1页
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论文_第2页
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论文_第3页
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论文【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上下凡五千余言,充满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1,如“大小”、“有无”、“祸福”、“贵贱”、“上下”、“难易”、“利害”、“强弱”等等,皆是其真实的思想精髓所在。尤其是老子的“有”与“无”这一思想具有明显的“二元论”2特征。虽然有人会说,这是拿西方哲学的套路来束缚古人思想的魅力,会造成哲学的混乱,但是笔者认为从另外一个独特的角度进行思考,来发掘先人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freelpf,J.Fieser(著)匡宏,邓晓芒(译)《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

2、萨特及其后》(修订第八版)M.第一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2月⑦.《辞海》M.1979年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⑧.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第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⑨.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8月⑩.《哲学大辞典》M.第一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5月⑾.庄子(著)方勇(注译)《庄子》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6月论文类:①.任继愈.《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J.《教学与研究》,196

3、2年第2期②.滕复.《黄老哲学对老子“道”的改造和发展》J.《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③.赵文娟.《老子哲学中的“无”》J.《求索》,2005年第2期④.陈鼓应.《老子的有无、动静及体用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⑤.陈鼓应.《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J.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C.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⑥.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J.《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1期⑦.胡茜.《“无为”并非“不为”——为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之辩护》J.《

4、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7期⑧.赵艳婷《天道无为人道无为》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⑨.王光辉《“无为而无不为”如何可能?老子无为思想新探》J.《人文杂志》,2008年第3期⑩.聂中庆.《辨“有生于无”》J.《求是学刊》,2003年第6期1任继愈先生在《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一文中说,老子的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现在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至于老子的哲学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则是没有争论的。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末期阶级矛盾在哲学思想上深刻地反映,它系统地揭示出世界上的事物不是各个孤

5、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2所谓“二元论”即是指存在两种独立的、不可通约的实体,如心与身、观念的精神世界和可见的物质世界,或者善与恶的力量。与一元论和多元论相对。(见《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修订第八版)第457页)“二元论”这一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被提出也是晚近的事,最典型的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思维与广延”。3参见孙通海(译注)《庄子》一书第377页4参见滕复著的《黄老哲学对老子“道”的改造和发展》,在他看来,就世界本原层次来说,“道”是指物质世界的开端,万物产生的根源和始基;在世界存在层次来看,

6、“道”是世界存在自身;就事物的发展规律层次来看,老子的“道”是指世界生化的内在秩序和必然联系。5见魏朝王弼所著《老子道德经注》一书第202页。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四章中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6见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1979年版第315页7见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1981年10月第一版146页8见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1979年版第315页9见于任继愈先生的《老子绎读》一书前言第6页10见于北京师

7、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赵文娟的《老子哲学中的“无”》11此说见于张世英先生所著的《哲学导论》第95页与第101页12在《老子道德经注》一书中(第113页),魏朝王弼注曰: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13宋朝范应元在其《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中(第73-74页)将此句解释为“万物生于有形,而有形生于无形。大道无形,动则生物……惟知物生于有,而不知有生于无,罔察根本,弗洞变化,焉能虚通而得老氏长生之道哉?”在此,范应元先生将“有”“无”理解为有形与无形,“大道”是无形的,只有通晓了

8、老子的“有生于无”,才能体察道之根本所在,洞穿万物之变化。14出自陈鼓应先生著的《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一文。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本文的目的并不是否定前人的观点,而是提出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15出自《说文解字》第626页下16出自《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正文第二页。17参见老子(著)(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