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

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

ID:10324790

大小:6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6

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  _第1页
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  _第2页
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  _第3页
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  _第4页
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  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上下凡五千余言,充满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而在老子《道德经》里,“有”与“无”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道德经》第二章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明确提出有无相生,认为“有”与“无”是相互对立而生的,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道德经》第四十章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提出有生于无,[12]所有的物是从“有”中产生的,而“有”是从“无”中产生的。[1

2、3]这恰好与西方哲学中崇有抑无的观念相反。从这一点也可看出,《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但并非一时之功,就老子“有”“无”关系的前后变化亦可拆穿“老子一夜便作《道德经》之传说。在讨论关于“有”与“无”的具体关系时,许多学者都困惑于老子《道德经》后半部分第四十章中提出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大多都认为这是与第一章中“有无相生”的观点相矛盾的,如陈鼓应先生说:今本“有生于无”之说,显然与第1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法对应。第1章的“无”、“有”是“同出而异名”地指称道的。[14]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人的思想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3、,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老子的思想,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因循守旧。故在此将对“无”与“有”这一二元辩证的关系加以详细的论述,并阐释其与西方哲学的具体不同,意欲呈现一个更加清晰的老子思想精髓。“有”与“无”的关系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有无相生”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有生于无”的阶段。“有”与“无”关系的这一微妙变化,不仅反映出老子思想的不断变化性,也隐含着老子对世界(亦即老子所说的天地万物或自然)更为理性的认识。(一)第一阶段——有无相生“有无相生”见于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

4、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正如其后几对关系一样,“有”与“无”是相互对立,相生相随,相互生成的,相互对立而生的,“有”可以生成无,“无”也可以产生“有”,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但需注意的一点是,二者的相互生成应该是同一层次上的循环的过程。老子《道德经》开篇第一章第二句则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天地的起始之处,是与“道”相同的概念,是万物生成或存在根源。此处“天地”与“万物”应为异词同意,都是指存于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然而,何为母也?《说文解字》中

5、关于“母”的解释是:依《礼记》释文补,其意禁止其言曰母也,古通用无,诗书皆用无,士婚礼,夙夜母违命,古文母通无,是古文礼作无,今文礼作母也,凡母之属皆从母。[15]在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是老子对“道”的解释,所谓“母”者,河上公注:“母,本也。”[16]在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中“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魏朝王弼注曰:“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17]因而,“始”与“

6、母”皆为根本,本源的意思,“无”与“有”都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魏朝王弼注曰: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18]按王弼的说法,这一句则是强调“无”的根本作用,但是此处也隐含了“有”这一前提的作用。陈鼓应先生说,此处就现象界层面来谈有无之相互依待的关系,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则是从道的本体论层面来谈论有无的相生相成的关系。[19]“因此,“有”的“利”是依靠“无”的“用”,并且“无”的作用的发

7、挥,也要依靠“有”提供的便利。二者也是相互依靠,相生相成的关系。总而言之,在这一阶段,“无”与“有”都是二元对立的关系,“有”与“无”是相互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无相生”从相反相成这一观点,间接地呈现出老子的整体观与和谐观。[20]下面,我们将进入“有生于无”这一阶段,进一步讨论“有”和“无”的关系。(二)第一阶段——有生于无老子在其《道德经》的后半部分中直接了当地说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王弼注曰:“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21]天地万物都是从有形之物

8、开始的,有形之物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并被人所感知的凭借和载体(如人的身体是有形之物,属于“有”的范畴),而有形之物是从无形之物中产生出来的,无形之物是有形之物存在的目的与意义的根本所在,是有形之物的本源(如灵魂是无形之物,属于“无”的范畴)。灵魂要依靠身体,然而身体有了灵魂才变得有意义。借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说,形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