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22197
大小:6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7
《“三创”教育的哲学浅析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三创”教育的哲学浅析【摘要】“三创”教育提出多年,在武汉大学实践的效果也较为理想,本文就三者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明晰了三者的理论内涵。同时,也浅析了三者间的关联性与区别性。 【关键词】“三创”教育 创造教育 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 武汉大学多年来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本,在创造、创新、创业,即所谓“三创教育”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尝试,形成新世纪创业人才培养模式--“KAQ模式”,即知识、能力和素质并进的模式。其中,知识为基础知识、前沿知识、交叉知识;能力包括自主扩展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
2、、生理素质。2002年,教育部正式确定武汉大学等9所高校为全国“三创教育”的教育试点。 武汉大学提出的“三创”教育理念及其实践,为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研究型大学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多年来,学校秉承“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跨学科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设计和教学,通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 依托跨学科的实验班或“基地”造就“三创”人才,是武汉大学实施“三创”教育的一大特色。自1992年9月开始,中法经济双学士学位实验班以来,武汉大学先后开办了
3、人文科学实验班(又称国家人文科学教育基地,下同)、数理经济实验班、数理金融实验班、世界历史实验班、WTO实验班、中西比较哲学实验班、中法合作法语——法学双学士学位班、国学实验班、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班,以及即将举办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实验班等,创立多种学科复合型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国学实验班为例,该班旨在培养系统掌握我国传统文学、史学、经学等基本知识,熟悉当今世界人文科学基本走向,掌握计算机及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复合型人才。学校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精品课、实践课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学分制、导师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管理手段,以鼓励促成学生早成才、快成才、成
4、创业人才。 围绕培养“三创”人才目标,学校还建立了学习竞赛、科研发明竞赛的“创新学分制”,即学生公开发表的作品、科研成果、发明专利、学习学术竞赛奖和社会实践成就奖等,经专家评定后可授予相应学分,计入总学分,以此可抵修部分选修课。此措施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积极动脑动手开展发明创造。截止目前,武汉大学学生在全国高校大学生创造各级各类发明竞赛中已获得多项大奖。 一、“三创教育”之理论内涵 1.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教育目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⑴创新意识培养。意识是观念,是精神,是欲望。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才可
5、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点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价值诉求和精神意向。 ⑵创新思维培养。思维使人理性,理性产生方法,方法产生路径。思维是一切实践活动的起点。思维要有创新性,创新性的思维又以独特性和新颖性为标志。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重点在:一是思维的流畅性,即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对一个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思路;二是思维的变通性,即能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及时调整自己或别人已有的设想;三是思维的独特性或新颖性,即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设想。 ⑶创新能力培养。能力是创造之源。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要为学生奠定坚
6、实的理论基础,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体现“扎实”“广博”“前沿”“综合”,没有良好的基础,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要加强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发明新成果。 ⑷创新情感及人格个性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过程,更主要是人的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意志活动。以情感意志为特征的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活化人的创造意识,而且能促使人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个性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远大的理想、
7、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求新求奇的思想情趣和丰富的人间情怀等。 2.创造教育 作为人而存在的本质特征,人之为人的最基本、最深刻、最完整的统一本质,就是人有自由自觉的、千姿百态的、现实的实践创造活动。 20世纪以来,发展与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及创造能力受到学者们的格外关注。20世纪30年代,创造学在美国诞生;15年后,创造教育学诞生。 ⑴创造教育的本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而“人的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培养与形成。”从根本上说,创造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实行优化教育,发展人的优秀本质,开发人的创
8、造潜能。 ⑵创造教育的社会功能与职能。目前,国内外比较一致地认为教育具有教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