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护理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099-01【摘要】综述了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护理进展。分别从低血糖的临床表现,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老年低血糖的预防及低血糖的处理进行了阐述。对糖尿病人进行健康指导,从而减少或防范低血糖的发生,及时纠正低血糖,改善和提高糖尿病人生活质量。【关键词】老年人;糖尿病;低血糖;护理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且患病人数迅速增加,患病率已经从1980年的0.67%上升到目前的3
2、.21%,目前我国有糖尿病病人约5000万。随着社会老龄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显著升高。老年人中已诊断的糖尿病占7%~48%,约占整个糖尿病人群的40%以上。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糖尿病的重视,意识到血糖的增高与全身多器官的损害,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效控制糖尿病引起广泛重视。在但治疗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可导致低血糖,尤其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1]�8,不仅可加重糖尿病病情,严重者可导致心、脑血管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甚至造成死亡。而且低血糖后的高血糖
3、状态对血糖的控制十分不利,低血糖发生1次,病情就会加重1次,因此防治低血糖尤其显得重要。�1临床资料我院2007年6月至2009年1月诊治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静脉葡萄糖浓度低于2.8mmol/L)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0-82岁,平均60.7岁;病程6-28年,平均16年。血糖值1.1-2.8mmol/L,平均2.2mmol/L。单用胰岛素治疗18例,单用磺脲类8例,单用双胍类5例,联合用药者19例。�2低血糖的临床表现血糖过低对机体的影响以神经系统为主,
4、有两大类:一类是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患者心动过速、烦躁、心悸、震颤、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另一类是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患者表现为意识模糊、头昏、头痛、焦虑、精神不安以致精神错乱、癫痫发作,甚至昏迷、休克和死亡。这些症状的严重性与低血糖的程度、持续时间以及血糖下降速度有关��[2]�。老年DM患者发生低血糖时作为低血糖信号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可以缺如或轻微,而突出表现为脑细胞供应不足所致皮层下功能障碍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的甚至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3低血糖的原因分析81)生理因素。老年患者由于
5、各脏器功能退行性改变,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肝、肾功能不全,导致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使降糖药和胰岛素在体内长时间蓄积,易发生低血糖。再者由于老年人代谢功能降低,发生低血糖拮抗调节激素缺陷,加之老年人肾上腺激素β受体兴奋性降低,而微血管病、植物神经病变等并发症致肾上腺反应缺陷,使胰岛素储备过量,肝糖原储备不足使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3]�。2)饮食因素。有些患者在控制饮食时摄入主食过少或因发热、感染、情绪等因素,进食过少。其他原因如记忆力差、忙碌等导致两餐间隔时间过长,均可使
6、外源性葡萄糖摄入不足而引起低血糖反应。3)运动因素。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但不当的运动可引起低血糖,主要有严重并发症、发热、心、肾功能损害时运动,晨练前进餐少,运动时间掌握不对,运动量过大。4)药物因素。使用降糖药是老年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危险因素,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最常见,反应快、症状典型,临床易观察;而老年人服用磺脲类药物引起的反应慢、持久、不典型,也最危险。另外在治疗其他伴随病时,药物配伍不合理,因药物的相互作用,增强了降糖效果造成低血糖,如磺胺药、H2-受体拮抗
7、药、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喹诺酮类抗生素等均可增强降糖药物的作用��[4]�。85)反应性低血糖:老年糖尿病患者多是肥胖者,有时可出现反应性低血糖,其症状以交感神经症状为主,多在餐后3~5h出现心悸、出汗及饥饿,此时测血糖为正常低值。6)健康教育不到位:在治疗中出现饮食不当、用药后未按时就餐,应用药物剂量过大或病情减轻后不监测血糖,胰岛素未及时调整剂量致低血糖发生。7)其他。过量饮酒,尤其是空腹饮酒,因为乙醇能抑制肝糖原异生。�4低血糖的治疗及护理:1)低血糖的急救。任何引
8、起可疑低血糖立即给予升血糖处理,无症状或轻度者给予进食葡萄糖或碳水化合物。可先喝糖水约25~50g(白糖或者红糖用温开水融化后喝下),还可食用水果、饼干、馒头等,一般约十几分钟症状即可消失,进食双糖或淀粉类食物无效��[5]�。重症低血糖患者给与50%葡萄糖40~100ml静脉推注,酌情重复。再静脉滴注10%~20%葡萄糖,调节滴速维持血糖水平在6~10mmol/L,直至药物的低血糖效应期消失。82)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措施。患者对疾病认识越深,知识越多,越容易配合治疗。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