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687432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7
《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论文金志发,龙晚生,罗学毛,左克扬,胡茂清,黄秀芳【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PLB)的CT、MRI表现特征及病理基础。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资料齐全的PLB17例,分析其CT、MRI及病理表现。结果17例患者中单发11例.freelmarizetheCTandMRIfeaturesofprimarylymphomaofbrain(PLB)asmuohistochemistryexaminationultiplein6cases.Therealdeepbrainofmiddleline,6foci(24.00%)inalbocinereousjunctionandthesurfaceofbrain.Tumorspresentednodeormass,mostfocishoildormoderateedema.OnCTscanning,thefocimostlyappearedasisodensityorslightlyhighdensity.OnMRI,thefocipresentediso-orhypo-intenseonT1RIfeatures,inedbytheircorrespondingpathologiccharacteristics.Correctdiagnosiscanbemadeinmostcasesagingfindingsarebinedphoma;putedtomography;magicresonanceimaging;pathology,clinical原发性脑淋巴瘤(primarylymphomaofthebrain,PLB)是指原发于颅脑、体内其它部位均无发生的淋巴瘤。一般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仍是较为少见的颅内肿瘤[1],临床容易误诊。CT、MRI检查是诊断PLB并指导临床治疗、评定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方法。本研究收集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资料齐全的PLB17例,探讨其CT、MRI表现特征,并与病理对照分析,以期提高认识水平。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4年12月~2008年11月经手术或立体定向穿刺活检,并得到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资料齐全的PLB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发病年龄35~76岁,平均55.7岁。经手术后病理确诊5例,立体定向穿刺活检确诊1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头晕、肢体乏力、麻木、恶心、呕吐、精神异常等。1.2检查方法全部17例患者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检查方法采用西门子Impact1.0T超导扫描仪,脑部常规用SE序列横轴位、冠状位T1ATOMplus4CT扫描机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层厚10mm,无间隔扫描。2结果2.1CT、MRI表现① 位置、形态:17例患者中单发者10例(58.82%),多发7例(41.18%),发生于天幕上者有15例(88.24%),幕下者2例(11.77%)。所有25个病灶中,分布于脑中线或中线附近者19个病灶(76.00%),其中6个位于或累及胼胝体;5个病灶位于中线旁的基底节、放射冠及丘脑区;8个位于脑深部白质区。有6个病灶分布于灰白质交界区及脑表面(24.00%)。肿瘤形态为类圆形肿块或结节状、不规则片状,发生于胼胝体的病变呈蝴蝶状形态。病灶大小位于0.6~6.8cm之间,平均约3.2cm。②密度、信号:9例CT平扫8例显示12个病灶,其中5个病灶呈稍高密度;4个病灶呈等密度,难以显示病灶形态;3个呈稍低密度(图1a,2a)。所有病变其内未见出血或钙化征象。17例患者MRI平扫时,与灰质信号相比,T1加权图像上均呈低信号,边缘模糊(图1c,2b);T2加权图像上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图1d,2c)。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水肿占位效应。以轻度到中度水肿为主(瘤周水肿带宽度大于肿瘤最大径为重度,小于肿瘤最大径的一半为轻度,介于两者间为中度),25个病灶中轻度水肿10个,中度水肿13个,明显水肿2个。③增强扫描特性:CT增强扫描9个病灶呈团块状、结节状均匀强化,3个病灶呈不规则团片状强化。5个病灶为轻到中度强化,7个为明显强化。常规MRI增强扫描后,16个病灶实质部分均呈团块状、结节状、不规则团片状均匀明显强化,9个病灶呈轻到中等度强化,肿块边缘不光整(图1e,2d,2e)。1例病变中心少量囊变坏死无强化。2.2病理结果所有患者均无免疫缺陷病史或其它器官淋巴瘤病史,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光镜下见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质少,核大,在脑组织中呈弥漫性生长,无明显边界(图2f)。肿瘤组织内血管不同程度增生,可见明显的肿瘤细胞围绕血管现象,呈“袖套样”排列(图1f),浸润和破坏血管壁。肿瘤组织中间质成分相对较少,均未见明显的出血及片状坏死,亦未见钙化。常规免疫组化检查LCA、CD20、CD79、CD45RO、CD3、GFAP等免疫组化指标。17例患者中B细胞来源的14例,可见LCA、CD20、CD79阳性;T细胞来源的3例,可见LCA、CD45RO、CD3阳性;全部患者GFAP阴性。3讨论PLB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1%[2],发病高峰年龄为55~65岁,男性多于女性,在35~45岁年龄段性别差异更加明显[3]。近年来有学者认为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艾滋病患者数量增加等因素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PLB的发病率在逐渐上升[4],但本组均为免疫功能正常患者。3.1临床及病理特点 PLB无特征性临床表现,病程较短且进展较快,临床症状常与肿瘤所在的位置有关,主要有头痛、头晕、肢体乏力、麻木、恶心、呕吐、精神障碍等。侵犯额叶者会出现人格改变和机警变差。有学者认为[5]手术切除肿瘤与仅做活检,之后进行放疗、化疗的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若考虑是脑淋巴瘤最好避免手术,只做活检明确诊断后放疗、化疗。因此,术前准确诊断对本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影响。本组手术切除5例,均是术前考虑脑内其它肿瘤,其余12例考虑到本病的均行立体定向穿刺活检确诊后行放、化疗。病理巨检肿瘤形态多样,为孤立或多发的圆形病灶,也可为境界不清的浸润或弥漫分布的病灶[6],生长方式突出特点是多中心性生长,肿瘤细胞浸润至血管周围形成所谓“袖套样”排列,与胶质瘤、转移瘤不同的是其不引起血管内皮增生。分型需要结合免疫组化,大多为B淋巴细胞起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4],免疫组化检查LCA、CD20、CD79多为阳性,小部分为T淋巴细胞起源,免疫组化检查LCA、CD45RO、CD3多为阳性。本组14例为B淋巴细胞淋巴瘤,其余3例为T淋巴细胞起源。有学者报道[7]单灶生长在17%~25%。影像增强扫描及术中所见似界限清楚,单发者易完全切除,实际大多数肿瘤与周围呈弥漫浸润生长。国内文献报告单发多,多发少[1、2、8],与国际报道相反,可能与选择性对单发灶病例手术有关。此外,由于其多中心及浸润生长特点,影像复查常认为是手术后早期复发。颅外淋巴瘤罕见向颅内转移,有人报告1500例颅外淋巴瘤,只发现1例转移颅内[7]。同样颅内、椎管内淋巴瘤极少向外转移,此现象尚无圆满解释。3.2CT及MRI表现特征 本病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多起自血管周围间隙内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因脑内靠近表面或靠近中线的部位的血管周围间隙较明显,故肿瘤多位于上述部位,如额顶叶、基底节、放射冠及脑室周围深部白质区等,本组中有15例位于幕上,仅2例位于幕下小脑部,全部25个病灶中有19个位于中线附近,符合脑内恶性淋巴瘤好发于脑内血管周围间隙、以幕上占多数的特点。由于淋巴瘤肿瘤细胞排列密集,细胞间隙水分少,核浆比例高[8],此种病理组织学特点决定了其吸收X射线的量较多,因而在CT上表现为密度较高且均匀的颅内占位性病变。本组12个CT平扫病灶9个呈等、高密度结节或肿块,瘤周水肿程度和占位效应较轻,出血、坏死及钙化非常少见,与Jenkins等[9]报道的CT表现特征一致。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MRI信号表现亦有一定的特征性,T1RI信号特征形成的病理基础目前尚未定论,根据相关文献报道[8],可能与淋巴瘤内含大量细胞成分,肿瘤细胞密集、细胞间质水分少、核浆比例高,另外淋巴瘤内有丰富的网状纤维分布有关。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病灶周围水肿多为轻到中度,肿瘤的占位程度与肿瘤大小不成比例,即瘤体较大,而瘤周水肿相对较轻。本组25个病灶中周围轻、中度水肿25个,明显水肿仅2个。血管造影表明脑内淋巴瘤是少血供肿瘤,但由于肿瘤围绕血管周围间隙浸润生长,破坏血脑屏障,导致造影剂外漏,且该肿瘤少见坏死囊变,所以MRI增强扫描病灶往往呈较明显且均匀强化、边缘稍毛糙的团块状[11]。本组25个病灶16个明显强化,9个轻到中度强化。结合本组资料及文献,较典型PLB的CT和MRI影像具有如下特征:肿瘤多位于脑深部中线附近,单发或多发,密度均匀,少有囊变,常无钙化及出血,CT平扫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MRI上呈T1RI正确诊断对其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价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