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676125
大小:6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07
《研究论儒家自然哲学傩系的建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研究论儒家自然哲学傩系的建构论儒家自然哲学傩系的建构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论儒家自然哲学傩系的建构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自然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儒家自然哲学是儒家深思人自身所面对的自然界而形成的哲学思想。它以“天”、“太极”、“理”等范畴建构了形上学,以“道器”、“常变”、“知行”等关系确立了辩证法,还包括以“德性之知”、“闻见之知”、“格物致知”等策略为基础的认识论及以强调“天人关系”、“类同情”、“人为贵”等为特点的生态伦理学。它是儒家对人们日常生活中认识、利用、改造自然长期经验积累的归结与升华,是儒家以超越的视角对自然万物本性体悟的积淀,是
2、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 [关键词]儒家;自然哲学;生态伦理学 []A []1003—8353(2009)07-0131—06 儒家自然哲学,是儒家深思人自身所面对的自然界而形成的哲学思想。它包括自然界和人的关系、人造自然和原生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最基本规律等。自先秦至汉唐,从宋明到近现代,儒家自然哲学经过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形上学、认识论儒家自然哲学傩系的建构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zbjy.提供,.论、辩证法与伦理学。它指导了人们在自然中的实践,协调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成为儒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自然哲学不同,传统儒家自然哲学具
3、有自己的话语系统与思维范式,这决定了今天我们对它的审视不能简单套用西方哲学的理念与策略,而应回到儒学本身,从中挖掘其基本精神与价值取向。 一、儒家自然哲学形上学的确立 儒家认为,人与自然相即相融,自然可作为主体的一部分或主体亦可以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的动植飞潜,共同构成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偶成》)在日常生活中,人之所以未能与自然融合,主要是因为被人的私欲所阻隔。同时,人在顺应自然的禀赋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道德内涵,“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既然人与自然一体,那么人与自然都应具有共同的本
4、质——仁。孟子日:“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朱熹为之注解:“此章言万物之理具于吾身,体之而实,则道在我而乐有余;行之以恕,则私不容而仁可得。”(《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万物”之所以与我融为一体,乃是因为万物之“理”都已具备于“吾身”之中,人与自然万物分享共同的质素。二程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二程集》)的命题,主张“义”、“礼”、“知”、“信”等行为及其价值理念,都是“仁”的表现。人只要向内思考,体验“仁”之内涵,就能达到孟子所说“反身而诚”的境界,体认到自我与自然万物原非对立,亦无间隔。 在儒家塑造的人与自然
5、的关系中具有着强烈的德性内涵,自然已非纯粹的天然状态,它兼具实体和属性的存在两个方面。作为实体的自然,为人的认识世界准备前提和条件,提供认识的对象和源泉;作为属性的自然,它是一种客观必定性,并与道德产生了内在联系。为了突出自然的“德性”,儒家为自然设计了具有形上学意蕴的范畴一“天”。“天”规定着自然的一切,它也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据。“天”以生生之德化育万物,又以永不停息、生机洋溢的变易集中体现了宇宙的精神。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天”不是能言而不言,四时之运转、万物之生长就是天的言说。四时、万物是“天”的组成部分,四时之运转、万物
6、之生长就是天的存在方式。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自然是“天”器化的产物。四时运转不已,万物生长不止,这就是天的根本作用,即创造生命。“生”的作用在这里得到了突显,“天”即自然界以“生”为其功能并显现其存在,因而自然界是有生命的自然界,它本身就是生命整体:在儒家看来,“生”的哲学除了化育万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生出“德性”。因而,自然除了具有自然生命的作用,还具有道德作用。 孔子继承周人“以德配天”的思想,以“天人关系”论证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认为,天(自然界)的道德作用蕴含在创生之中,这种创生具有内在的目的性,此即所谓“天德”,“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论语·述而
7、》)自然界不仅是被知性所认识的对象,同时也是人的德性的自然根源。人之性本于天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人的作用在于使自然正常运转,万物健康发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人之性最完善的境地是通过成己成物,达到“与天地参”。孟子继承孔子思想,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认为天道与人道、人性是相通的,存其心养其性是为了更好地“事天”。与孔、孟不同,荀子力图从天的客观自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上认识自然、解释自然,认识人类、解释人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