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656908
大小:99.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7-07
《国学经典解读- 陸象山的教育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国学经典解读:陸象山的教育思想本文导航1、首页2、實學之理3、學者要能發明本心4、象山要求學者5、讀書固不可不曉文義6、從象山教育理念7、「覺智與人生」課程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小编专门编辑了国学经典解读:陸象山的教育思想,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一、前言華梵大學於創校十週年之際舉辦「覺之教育學術研討會」,「覺之教育」者,特種直接啟發學人的本心智慧之教育理念者,此一教育理念由曉雲法師倡導之後[[i]],即在校園內推動迄今,並由校內教師於課堂授課及生活指導中
2、推動開展[[ii]],值此現代文明日進、傳播科技發達之際,青年學子所受各種社會風氣影響,在在皆有挑戰教育理念之時,華梵大學所倡覺之教育之理念,確有端正學風培養人才之宗旨,唯於教學互動之中亦仍有理論與實務之考驗,理論之考驗者,學人之本心智慧之根源何在,實務之考驗者,教師教學方式之改進之道,此皆為本次覺之教育學術研討會之重要議題,不敏,僅以宋儒陸象山之實學為據,以其特有之人格風範及教學指點為文本依據,企於其中發掘珍寶,有以助於覺之教育之理論與實務之推動。覺之教育理論的研究,就其本心智慧的發覺而言,是基於中國傳統儒佛價值
3、觀的理念基礎上,以儒佛會通的精神作為現代學子的人格教育之價值根源,亦是曉雲法師的辦學宗旨,唯儒佛終極境界有別,本心智慧的內涵亦有所差異,然於現代學子之人格教育而言,此兩價值系統皆為中華文化傳統之大教,於初入手之際是可以會通的,無論是培養一位得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國家人才,或是培養一位得以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真正佛教徒,這都不僅不與現代教育價值觀衝突,更且因兩者皆意境高遠宗旨廣大,其所欲培養之優秀青年之理想人格,實皆正為時代之所需。既然覺之教育是要實施於大學校園的教育理念,則對於教育宗旨及教育方法便要積極講究
4、,至於儒佛宗旨之形上義理及方法論根據之探就等問題,則非本文所欲關切問題,此類問題於它文中討論甚多[[iii]],對於現代大學校園內之青年學子之人格涵養問題,實不因儒佛終極旨趣之別異而形成啟發覺智之障礙。本文之作,乃以宋儒象山學思為對象,探究其以儒家道德意識為宗旨之教育方法,汲取象山重視本心發掘之教育理念之論點,以有充實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實施之借鏡。本文第三節以下至第十一節止,即以象山論於儒學教育宗旨及教育方法之言論作介紹工作,進行方式先藉文本展示,再作說明。其中三至六節為教育宗旨,七至十節為教育方法,十一節為象山論學
5、者通病,十二節為藉象山教育理念進行對覺之教育的反省,並為結論。二、象山學及象山風格的定位象山學,一言以蔽之,曰教育哲學,且為特重教育方法、教育主旨之教育哲學,其主旨即在成聖成賢之儒者風格的教育、培養上,其方法唯有「直指人心,先立其大」者,故而極具易簡之精神。說象山學是教育哲學,乃即欲指出:象山對做人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乃賦予最根本的重視者,同時也提出他認為銜接往聖教人之法的觀點,並且在象山教學的過程中,教人做人,且做一個儒者式的大人,乃是其中最重要者。因此,教育,尤其是道德、人格的教育,才是象山學的重點,
6、而且是唯一的重點,因此,象山的教育哲學是教育宗旨學,及教育方法學。宋儒自北宋初期研讀先秦儒學典籍之風氣大盛後,重要大儒之學術工作焦點,即致力於儒學理論架構之建立上,於是而有諸多哲學問題必須解決,因此設教立論之重點,即在理學之建立上。然而,自象山出現於南宋士林中後,其設教立論之重點,即有所異,其以道德人格教育為己身著力之重點,此一重點自然不同於宋明理學中的其他儒者。象山不處理太多哲學上的問題,對於儒學在宋代的發展,象山承其學統,卻不沈溺於儒學研究中,而是把儒學的胸懷置於心中,且表於行動。他不是哲學理論的研究者,而是實
7、踐者。在人倫日用中實踐著千古聖賢所傳承的人格理想。如果我們非把儒學作為哲學理論,則象山的貢獻在於教育哲學,即教育主旨及教育方法的理論上。然而,由於象山此一特性,使得儒學的傳播收效甚大。這效果就表現在象山是真能教導出具有儒者氣象的門生者。也就是說,象山是唯一真能在人格涵養上,塑造出一個個當世儒者的儒學教育家。因此,象山是人師,而不是經師,是人性的指導者,是活生生地在日用人倫中再把聖賢氣象啟迪於當事人的導師。但是,如果我們跳出象山設學之規模,而以象山一生行誼人格氣象評之,則象山同時是事功領域上的實踐者,他具備在現實世界
8、經營事業的能力,他在典籍的評閱中,也最能把握現實世界成就事功的原則,而不拘泥於經典傳註的義理推敲。於是象山可以在家中治業,而能處理得有條不紊;象山也更可以在荊門主政,而能有實際效驗﹔同時在象山檢視介甫得失及評孟子辟土地充府庫之文詞上,也能有異於常論者。這些都表示了一點,就是理想中的內聖外王的儒者典範,在象山身上都能躬行踐履而出。象山一掃北宋以來,儒者孜孜於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