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史前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史前美术教案

ID:10649114

大小:40.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07-07

上传者:xinshengwencai
高中美术史前美术教案_第1页
高中美术史前美术教案_第2页
高中美术史前美术教案_第3页
高中美术史前美术教案_第4页
高中美术史前美术教案_第5页
高中美术史前美术教案_第6页
高中美术史前美术教案_第7页
高中美术史前美术教案_第8页
高中美术史前美术教案_第9页
高中美术史前美术教案_第10页
资源描述:

《高中美术史前美术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中美术史前美术教案篇一:高中美术第1课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教案第一课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外国古代艺术,使学生了解史外及古埃及,西亚,墨西哥美术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和艺术特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客观评价。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美术术语描述,评价艺术作品。2、过程和方法利用教材,图片,网络等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并加以整合。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并能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教学重点与难点:1、以艺术的起源问题分析史前美术的创作意图。2、古埃及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与其文化情境。教法选择:讲述、展示、比较学法选择: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合作探究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人类常常把远古的原始社会,比做人类的童年,非常巧的是存留到现代的最早的两处原始时代的岩画,也首先是给几个孩子在无意中发现的。十九世纪末,一位西班牙工程师象往常一样在一个山洞中勘察,跟随他身旁的小女儿突然惊叫:“牛!牛!”,原来,洞顶和墙上画满了红色、黑色、黄色和暗红色的野牛、野猪等动物。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1940年的一天,法国南都的几个孩子,钻进一个曲折而又狭窄的山洞寻找一条走失的小狗。结果发现山洞隧道通向一个岩石的大厅,在长达180米的大厅和隧道的洞壁,洞顶上,也是画满了野牛等动物形象,于是隐藏了一两万年的《拉斯科洞穴岩画》与人重逢了。这些岩画所表现出来的娴熟的技巧以及绘画者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比现代人也不逊色,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创作这些岩画的动机并非为了观赏,而是一种与原始巫术和宗教有密切联系的行为。(看图片分析,从内容、形式、形象、色彩等方面切入并讨论)史前雕刻最著名的有法国劳塞尔执牛角的女祼浮雕和奥地利维林多夫的女祼石雕像,大约产生于三万年以前,这些雕像竭力夸张突出的是人的性特征,比如胸、腹、腿,不刻画五官,实际用途是作为当时女性崇拜或生殖崇拜的偶像。 这些我们今天所能看见的人类最早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作品,对于创作的原始人来说,其主要价值却并不在其审美属性而在其实用功利属性上。那么艺术是怎样产生的呢?关于艺术的起源,学术是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件观点: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情感和思想交流的需要,艺术起源于劳动,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起源于巫术。追寻艺术的发生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原是从非艺术活动中产生的,导致艺术发生的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动力,乃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维持自身生存和取得发展的生产劳动。艺术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精神需要并由人自己创造的,而导致这种需要产生的原因和准备了艺术创造所必需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则是人类的劳动实践。史前美术的洞穴岩画都有一个共同题材——动物:野牛,野猪,鹿等,这些都是原始人的主要狩猎对象,是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食物来源,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对这些动物的特征把握得那样精细准确,刻画得栩栩如生。学生分析史前时代的雕塑,合作探究。(由司芬克斯之谜引述到古埃美术)古埃及美术在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美术等领域,都有辉煌的成就。埃及人想信人死后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过活”。就像植物在冬季死去,来年可以再生一样。他们崇拜的大神之一——执掌“阴司” 的奥西利斯,就同时掌管着给植物带来苏生的洪水,而奥西利斯本身,也曾是给敌人杀死,后来经他的妻儿的法术才得以重生的。所以埃及的祭司们相信:只要把法老王的遗体保存起来,他们就可以在墓室内和墓室外继续“生活”。这样产生了著名的“木乃伊”(经药物泡制、包扎和密封的尸体)以及装饰豪华的棺匣和牢固的金字塔。古埃及人的宗教思想还宣扬人的灵魂无所不在,金字塔越是庞大稳固,法老王也就可以永生不朽。有力学上说,这个底边广阔,体积宏大的方锥体,的确最为稳固,而在心理的感受上它也确实让人觉得“不可动摇”。在卡夫利法老王的金字塔旁边,伏卧着高达二十米的巨大石雕“司芬克斯”——人首狮身像,这个怪物在战乱和风沙的侵袭下,其面部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神秘感,所以人们常把“司芬克斯的笑容”作为一种神秘表情的同义语。[来源:学,科,网]古埃及的雕刻和绘画的独特面貌,令人一眼就能看得出,而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神和君王的崇拜,要求按照“应有”的样子,而不是实际看到的,把他们表现为尽可能地充分和完满,由此而造成了一定的格式。比如,法老王的立像常是左脚在前,坐像则必是两手搁在膝上,右手握拳左手平伸,并且保持着丝毫没有转侧的所谓“正面律”。[来源:Z.xx.k.Com] 作品《拉荷特普及其妻诺夫尔特公主像》是古埃及双人坐像的最初代表,按照古王国时期人像雕刻的惯例,用石灰岩制作的雕像通常是着色的。因男子常在户外活动,风吹日晒,故躯体涂以棕色。女子深居简出,躯体涂以淡黄色,这两尊雕像线条柔和,舒展。为追求人物相貌的逼真,埃及雕像善于运用各种材料突出人物眼睛的生动性,用铜做眼睑,乳白石英作角膜,透明水晶作虹彩,并嵌以磨光的微粒黑檀木作瞳孔,使之在透明的水晶中发生光辉。涅菲尔蒂王后像》是埃及新王国时期具有革新精神的代表作,强调艺术要从理想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真实地描绘人及其周围的世界,作品摆脱了长期以来的神化倾向,努力表现出人的特性,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古代东方美丽女性的形象,自然生动,脸部洋溢着活力和女性的美,完全摆脱了过去王后雕像只是强调其高贵地位的旧手法。古埃及人由于崇奉太阳神“拉”和地方神“阿蒙”,所以各地为“拉”和“阿蒙”神建造了许多神庙,卡纳克阿蒙神庙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建于公元前1800多年,占地24.28公顷,由许多部分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柱厅,站在大厅中央,四面森林一般的巨大石柱,给人造成一种神秘而又幽深的感觉。阿布辛贝勒神庙是埃及石窟神庙的代表作,是在尼罗河岸的一个悬崖上开凿的。神庙前耸峙着四尊高21米的摩崖巨像,这是新王国时期拉美西斯二世自己的雕像。雕像面向东方倚山而坐,好像是从山崖中长出来的。 在埃及东北方的亚洲的西部,位于两条大河,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期河,之间有一块肥沃的大平原,叫美索不达来亚,美术史家的不断发掘和研究,发现这西亚的艺术有着自己的风貌。学生讨论分析:亚述雕刻《人首翼人牛像》浮雕《受伤的母狮》。篇二:第一课《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教案课题名称: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准备:课件课时: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分为史前美术、古埃及美术和相关联链接三部分。史前美术部分,介绍现已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岩画和人物小雕像。岩画部分主要以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岩画的发现、特色及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岩画的发现、特色为例介绍。雕刻以维林多夫母神、持牛角女巫介绍的。涉及有关美术起源的几种主要理论,因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古埃及美术部分介绍古埃及在建筑、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方面的突出成就,古埃及美术成就与古埃及人们的信仰和宗教观念有关,本课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古埃及文明的了解也对古埃及的历史有所了解。相关连接部分两河流域的亚述文明起源成就是作为本课程内容的延伸,作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内容。二、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感知现已发现的人类最早的美术作品,认识其价值和意义。2.了解并感知人类早期文明的杰出代表--古埃及美术多方面的辉煌成就,认识其价值和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鉴赏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要树立正确的审美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中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倡导身边的人保护文物古迹。2.通过学习埃及的金字塔,了解它的奇特现象,为揭开金字塔之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断学习、努力探索。[过程与方法]本课的重难点知识与精美图片相结合、视听结合等给学生讲解,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及时进行讨论对比分析,以便集思广益。三、重点和难点:1.史前美术重点,史前美术和当时社会制度、现实生活等方面的关系。难点是对史前社会基本情况缺乏了解2.古埃及美术重点,古埃及美术与古埃及人的信仰和观念--追求永生的关系,了解古埃及建筑与雕刻的主要特点。难点对古埃及的历史和古埃及人的信仰和宗教观念缺乏了解。四、教学方法:讨论分析法、演示法、讲述法、举例法、对比法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a.教师问:谜语: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师生共同简单解释)迷底诗人。将人的婴儿时期比喻成早晨,不能直立行走,需要用手来协助走路,如同四条腿;人的青壮年时期比喻成中午,这时人能够直立行走,使用两条腿;人的晚年时期比喻成晚上,这时人需要依靠拐杖行走,如同三条腿。如此,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人”。b.师问:这个谜语的来源?请简单介绍学答: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的神话故事。(老师简单讲述)天后赫拉派斯芬克斯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用缪斯所传授的谜语难人:“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腿最多的时候,正是他走路最慢、体力最弱的时候。”谁猜不中就要被她吃掉。忒拜人猜不出这个谜语,常受其害。俄狄浦斯在经忒拜城时与斯芬克斯相遇,他猜中的这个谜语:这是人。斯芬克斯听罢,十分羞愧,就跳崖而死(一说为俄狄浦斯所杀)。忒拜人感谢俄狄浦斯为他们除害,就让他当了忒拜国王。c.问:世界上最著名的狮身人面像现在那里?距今多少年?答:埃及,距今4500年 今天我们就做一位游客走进神秘的埃及了解一下古埃及的美术。那么,我们以时间为序先来了解史前美术然后再走进埃及,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被认为是外国艺术长河的源头,板书课题《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二)、授新课:今天的人们,只有从考古发现中才可以了解我们的祖先--原是人的生活情况。而原始人时代美术作品的发现,更可以让我们形象地接触到原始人的心灵。人类的史前艺术研究,不仅是艺术学家研究艺术史的一部分,也不仅仅是了解先民的创作能力与文化,更引人入胜的事,这些作品勾勒出当时的生活环境与社会状况,能使我们更了解古代的文明。一般说来,古老的画作绘画技巧比较简单、原始。然而仍有许多例外的情况,许多成熟且技艺高超的史前艺术作品成了一个个难解的谜题。那么,艺术长河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呢?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说明早在史前时代就已经产生了美术作品,它们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一类是洞穴壁画,一类是小型器物。在欧洲各地一些幽暗的洞穴里,人们发现了洞壁上所描绘的各种动物形象以及人类的狩猎生活和战争场面。这些壁画巧妙地顺应着这些凹凸不平的洞壁,形象地展示了“人类童年时代”的斗争和勇气,以及他们的智慧与才能。今天我们就从两处原始时代的岩洞壁画谈起。人类常常把远古的原始社会,比做人类的童年,非常巧的是存留到现代的最早的两处原始时代的岩画,也首先是给几个孩子在无意中发现的。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教师讲解一位名叫马塞利诺的史学家1879年的一天,他带着4岁的女儿玛丽亚重返阿尔塔米拉岩洞。马塞利诺寻找他的文物,女儿在一边玩耍。突然,传来女儿的惊叫声。急忙放下手中的事儿来到女儿身边。原来,女儿发现洞顶有一头野牛睁大眼睛正在盯着她。女儿呆的地方高不到1米,马塞利诺爬进去观察,看到了岩洞顶上的野牛绘画,接着他又发现多幅动物画像。洞顶和壁面上画满了红色、黑色、黄色和深红色的野牛、野马、野鹿等动物。其中最重要是画在洞顶上的,长达15米的群兽图,共有20多头,动物的身长从一米到两米以上。画法是先在洞壁上刻出简单而准确的轮廓,然后再涂上色彩,所画的动物无论是受伤的还是奔跑的,姿态都十分真实生动,原始画家还善于利用洞壁的凹凸不平创造出富有立体感的形象。从制作技巧上看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西方人称它“史前的西斯廷教”。欣赏教师分析《受伤的野牛》由于伤势过重,四肢蜷曲在一起,但他低头扬角,睁着愤怒的眼睛前腿用力支撑,即被高高隆起。它在挣扎中显出的力量布满全身似乎刹那间就要冲向前方。牛所特有的野性和威力表现得十分逼真充满力和运动感。据考察原始艺术家将木炭、矿物粉末用动物脂肪、血调和起来再用兽皮后野兽的空心骨管吹喷到岩石上。 提问思考史前时期人们为什么能准确生动的画了大量的动物?带问题继续欣赏。法国拉斯科洞穴岩画教师讲解拉斯科洞窟于1940年9月12日被4个孩子偶然发现。从洞顶到洞壁四周布满了千余幅绚丽的岩画和雕刻画,均为记号和动物形象,线条简洁有力、姿态生动,色彩多以黑褐色,外加简单的明暗描绘,表现出自然而粗拙的风格。其中有长达5米的巨大野牛。最引人瞩目的是紧挨着的3匹小马,形象完美,轮廓准确,被命名为“中国马。”这些壁画很好的反映了旧石器时代的古代人类明。比较分析法史前时期美术家画的牛与现代大师毕加索画的牛共同点;史前岩画“中国马”与中国汉雕塑马及蒙古马对比。蒙古马胸廓深长,腿短,关节、肌腱发,达耐力强。篇三: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教学内容:史前美术教学日期: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史前美术。教学重点:彩陶授课过程:第一章史前美术第一节 概述史前美术的概念是指没有确切文字历史记载之前的历史。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空间。目前学术界较为通行的分类方法是将其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就现有的出土文物来看,宽泛意义上的美术已初见端倪。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于这一时期所使用的石器工具上。新石器时代的美术则转向了器用。陶器的发明,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发展了美的造型和装饰。所以新石器时代的美术绝大部分都与陶器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得到表现。另外,岩画、地画、壁画、玉石雕刻等工艺也得到了发展。第二节时代分期和主要遗址目前我国所知出土有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遗物的遗址大约有两百多处,下面仅介绍其中较为重要部分:旧石器时代早期山西城西侯度文化遗址,距今约180万年,是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发现有石器工具、动物化石和火烧遗迹。云南元谋人文化遗址,距今约为170万年,发现有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化石以及石器工具、动物化石和火烧遗迹。此外,河北阳原小长梁、东谷坨文化遗址,距今约100万年;陕西蓝田公王岭蓝田人文化遗址,距今约10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文化遗址,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均发现有人类化石、石器和火烧痕迹。 旧石器时代中期山西襄汾丁村人文化遗址,距今20万年,发现有人类化石、石器工具和动物化石。陕西大荔甜水沟大荔人文化遗址,距今10万余年,有人化石、石器工具和动物化石。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遗址,距今19万余年,有人类化石、石器工具,骨角器和动物化石。旧石器时代晚期辽宁海城小孤山文化遗址距今4~2万年;山西朔县峙峪人文化遗址,距今2.8万年;宁夏灵武水洞沟文化遗址,距今2.5~1.6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文化遗址,距今1.8万年等等,均发现有石器工具、骨角器、装饰品和动物化石。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大约起始于公元前800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达7000多处,它们的文化面貌多样,内涵丰富,各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4个区域:黄河流域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集中于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5500~前4900年;河南北部的磁山文化,约公元前5400~前5100年和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的大地湾文化,约公元前5200~前4800年。 中期主要一在黄河中游分布甚广、延续时间久长的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地沟类型)为主,还有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月公元前4300~前2500年)。属于晚期的有黄河上游的马家窑,约公元前3000~前2050年,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4个类型。它与仰韶文化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系。长江流域早期主要有河姆度文化(其下层文化约为公元前5000~前4600年)和马家滨文化,约公元前5000~4000年。中期主要有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约公元前4400~前3300年,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约公元前4000~3300年。晚期以继承马家滨文化发展而来的良渚文化为主,约公元前3300~前2250年,还有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3000~前2600年。华南和西南地区早期有仙人洞一期文化(发现于江西万年仙人洞,约公元前6800年)和广东粤西地区的阳春独石寨,封开黄岩洞等。中期有台湾大坑文化晚期文化遗址分布较广,主要有石峡文化、山背文化、凤鼻头文化等等。广大的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存在着面貌多样、相互关系复杂的新石器文化。北方地区 早期的新乐文化(发现于辽宁沈阳新乐,约公元前5300~前4800年)分布于辽宁东南部,中期的红山文化(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约公元前3500~3000年)分布于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交界地区。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各地文化类型有相互交流、影响以至融合统一的趋势,而中原地区文化的先导地位也日益突出。第三节陶器和彩陶陶器的分类陶器依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其中盆、钵、碗、杯、豆、勺属饮食器;鼎、鬲、簋、釜、灶属炊煮器;壶、罐、瓶、瓮属储藏器。如果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如以器表装饰情况来划分,则有素陶、彩陶、印文陶和拟形陶。装饰纹样有动物、植物和人形,但就彩陶来看,绝大部分是组合方式变化多端的几何纹样。彩陶一、仰韶文化彩陶仰韶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其年代为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考古学界根据时间和地区的差异将陶器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半坡类型和庙地沟类型。1.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其造型以圆底钵、圆底盆和平底盆较多,还有折腹盆、细颈壶、直口尖顶瓶以及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风格厚重朴实。 彩绘纹样中除几何纹样外,还有人面、鱼、鹿等形象,这些纹样一般都画于陶器最显眼的地方。代表作品有《人面鱼纹盆》、《鱼纹盆》和《鹿纹盆》等,纹样形象生动自然,手法简练,笔触粗犷,特征鲜明。几何纹样中主要有并列折线,并列斜线、三角形面构图的二方连续装饰带,单纯而富有装饰效果。二方连续纹饰在我国早期的装饰图样的发展中,可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造型特点是将虚实、疏密、正反、阴阳等关系较好地协调组织在一个空间平面之中。图样的多次重复,使看上去简单的图样显得丰富多彩,富有魅力。2.庙地沟类型以河南陕县庙地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距今有5000多年。陶器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曲腹盆盆口较大,口部有折沿;碗型较小,并且是直口。盆的造型挺秀饱满,轻盈但很稳重。纹饰的色彩大多是黑色,一切都饰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分。装饰风格由半坡的写实转向变形,而且是几何花纹居多,通常用圆点、弧型线构成的新月型、叶形、花瓣形等纹饰,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成三角形纹饰图样。二、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是以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3190年到公元前1715年。它与仰韶文化相近似,也可能是仰韶文化所派生出来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一般分为三种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1.马家窑类型马家窑类型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陶器的制作方法没有太大改变,形制却比以前丰富,主要有盆、钵,罐、瓮、壶、盂、碗、豆、瓶、杯等。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盆、钵等器物使用内外彩绘,少数瓶、壶通体彩绘。纹饰有几何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以几何纹居多,纹样为波浪纹、旋涡纹或垂幛纹。纹饰线条生动流利,装饰图案构成繁密,变化丰富有序。具有代表性的一件是出土于甘肃永靖的双耳四系大彩陶瓮,其造型稳定匀衡,纹饰由旋涡纹、圆圈纹、波状纹、弦纹组成,线条生动流畅,弧线旋转造成强烈的运动感,堪称我国早期彩陶的杰作。2.半山类型以甘肃和政县半山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长颈小口、宽肩大腹的双耳罐是最常见的器物。它们造型圆浑厚重,大方稳定,外型轮廓线转折变化最为考究,是工艺制作最成功的陶器之一。 半山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也兼用红色,组成的黑红间用的类型也较多。红黑的强烈对比与胎地的橙黄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效果。陶器的装饰面积较大,有的装饰带有四五条之多,主次分明,相互配合呼应,结构严谨、规整,形成一个变化多样统一的整体装饰色彩。装饰纹样多是几何纹,最常见的有连旋纹、葫芦纹、平行线纹、大圈纹、波状纹、折线纹、方格纹、锯齿纹等。半山彩陶纹样均以宽窄不同的二方连续样式展开,合围整个陶器。从陶器的顶部俯视,其图案变为优美的适合纹样,妙趣横生。3.马厂类型以青海和县马厂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基本上沿袭半山类型的器物。马厂彩陶装饰纹样略显粗犷简率,最具特色的纹饰是大圆圈纹,卷曲纹,蛙形纹和勾连纹。处理方法上是在二连纹饰的单位中,填以不同的纹饰。同时首次出现雷纹,它与勾连纹为后来的回纹形成奠定了基础。三、龙山文化的黑陶在整个龙山文化系统中,又以山东龙山文化的氏族部落制黑陶器最为发达,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010到公元前1530年。由于陶坯经过磨光,加上封窑严密,又有意识地让烟熏黑,表面光亮如漆。形制类型较彩陶明显增多,如盆、碗、豆、杯、鬲、鼎、罐等。黑陶以造型见长,精细俊巧,样式繁多,独具风格。其工艺技术有黑、光、薄、棱、鼻五个特征:色调乌黑;器物表面光亮如有釉;胎质细腻致密而坚硬,有的厚度仅是0.1~0.2厘米,被称为“蛋壳陶”;黑陶的转折关系棱角清楚分明,有的黑陶上刻有凹凸的弦纹;有的器物有盖、把手或穿绳的钮鼻。彩陶上的绘画史前彩陶上的绘画,严格来讲还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绘画,它们仅仅是人类早期对器物的“美饰” 。彩陶上的几何纹饰和具有一定写实风格的鱼、蛙、鸟、虫、兽的动物纹饰,以及枝叶花朵的植物纹饰等这些装饰性绘画,都说明原始人类具备了对美的初步体验与艺术表现的基本能力。陶器上的这些装饰性绘画,不但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存活动,而且充满了浓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宗教观念。半坡彩陶纹饰的动物形象已有接近写实水平的能力,尤其是关于鱼的形象,同时还有大量的关于鹿的形象的描述。庙地沟彩陶中,鸟和植物花卉的形象较多,风格写实。彩陶器中的人物形象并不太多。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上画有人面纹。更有名的是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陶盆,内壁上画的是原始人载歌载舞的景象。新石器时代的制陶者在绘画技法上大多比较熟练。从彩陶上的那些生动流畅的笔触和某些线条来看,可以推测原始人类使用了某种类似毛笔的工具,这为中国后来的绘画确立的发展方向。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彩陶器中,有的在口沿上刻有符号,约有二百七十多例、五十多种不同的符号,有的重复出现几次,有的集中发现与某一遗址,有的相同符号出现在不同遗址。马家窑文化彩陶器上则发现用黑色颜料画的符号,仅柳湾墓地就有一百三十余种。在山东莒县的陵阳河、诸城前寨等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刻划符号,则具有浓重的图画色彩,如陵阳河出土的刻符陶尊上的符号,好象太阳在云气之上,云气下面有五峰耸立—— 这已经是一种通过形象组合表示较抽象含义的表意符号。1974年在江苏吴县澄湖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罐上也有数个刻划符号其中一个八角形符号似受大汶口文化影响。这些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文字的起源是多元的。第四节其他形式的美术活动雕塑就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雕塑作品是在新石器时代。从其材质来分,可分为陶雕、石雕、玉雕、骨雕;从题材内容来分,主要有人物、动物以及少量植物。一、陶雕陶雕人物一般是原始人所喜欢的氏族成员的形象,从现有的陶雕作品来看,多是妇女儿童的头像,人面五官是陶雕的主要部分。陶雕除了人物外,还有大量的动物雕塑作品,造型颇具匠心,生动简练。二、玉雕玉雕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对自然硬质材料工艺加工的自觉。原始于雕造型匀称,种类繁多,制造精细巧密,并结合了使实用和审美的双向价值。代表作品有:山东日照龙山文化墓葬遗址出土的碧玉斧、玉刀和玉铲;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一件玉龙;辽宁阜新红山文化墓葬出土的玉龟、玉鸟等。工艺美术制品 旧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制品主要是经过打制的锋利的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有:染织,骨器和编织等。小结中国史前艺术的特色集中体现于七千年至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玉器上。从这些出土文物来看,尽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写实能力,但是,单纯的视觉审美享受并不自觉。史前美术与同样产生于原始思维平台之上的原始宗教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依赖关系。术语原始思维:是相对于文明思维的一种思想认识方法,受自然泛神论影响,不分物我,长于整体地把握事物。其逻辑前提是感觉而不是论证。陶器:是用陶土作坯胎,用火烧制而成的器物。窑温一般在摄氏600到1000度之间。彩陶:在打磨过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赫石和氧化锰作成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赫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是制陶工艺中最成功的一种装饰艺术手法。弦纹:是指在轮制成型时用工具接触器物,使得器物表面出现粗细宽窄不同的平行纹线,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思考题1.简述陶器的分类和装饰手法。2.试分析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和特点。 3.简述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分类和特点。4.归纳原始思维与文明思维的差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