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理解认定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罪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理解认定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罪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freel范围有皮下出血,左眼外眦周围有1.3×1.4cm皮下出血,左鼻翼上有1.6×0.6cm皮下出血,左髂前上棘下2cm处有2×1.5cm皮下出血,左内踝部有0.7×0.1cm表皮剥脱。法医综合分析认为李斌系抑制死,即由于身体某些部位受到轻微的、对常人不足以导致死亡的刺激或外伤,通过反射在短时间内心跳停止而死亡,尸体解剖未发现明显死因。鉴定结论:李斌系受到钝性外力作用后引起反射性抑制死。甘肃省宁县公、检、法三机关认定王建祥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
2、人死亡)罪,法院考虑到王建祥犯罪时未满十八岁,减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四年。本人以为:1、王建祥的行为构不成故意伤害罪,以故意伤害罪定性明显错误。从故意伤害罪的概念看,宁县公、检、法三机关均认为被告人王建祥主观上有伤害李斌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伤害李斌的行为,对李斌死亡结果的发生,王建祥是一种过失的心理态度。值得注意的是,从现已查明的事实看,王建祥没有伤害李斌的行为和故意。王建祥对李斌只是实施了一般的殴打行为,其殴打行为并没有造成轻伤或重伤的结果,只是形成了皮下出血,这些损伤明显属于轻微损伤。判断行
3、为人主观心理态度的根据只能是危害行为及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从王建祥的殴打行为及殴打行为导致的轻微损伤结果看,王建祥主观上就不具备伤害李斌的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李斌轻伤或重伤的结果,希望或放任该结果的发生。宁县公、检、法三机关对此案的认识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未发生伤害结果(轻伤或重伤)的客观事实,把轻微损伤当成了伤害罪的伤害结果,把一般的殴打行为误认为是伤害行为,把殴打的故意误认为是伤害的故意。2、王建祥的行为也不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实属意外事件。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过失犯罪有两种,
4、即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就此案而言,王建祥主观上不存在过于自信的态度,要说是过失,只能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即王建祥在实施殴打行为时,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李斌死亡结果的发生,因为疏忽大意而未预见。对王建祥来说,是否应当预见自己的殴打行为会造成李斌死亡结果的发生,是判断其行为属过失致人死亡罪还是意外事件的关键。如何判断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后果应不应当预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客观标准,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一般理智正常的人能够预见危害后果的发生,行为人就应当预见到。一个是主观标准,就
5、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条件,如年龄、发育状况、知识水平等,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对行为人来说,就是应当预见。在本案中,被告人王建祥是不可能预见到李斌死亡结果的发生的。理由是,从法医的伤情鉴定结论看,王建祥在与李斌的厮打中,致李斌眼、鼻、左内踝等部位轻微损伤,尸体解剖未发现明显死因。依法医的观点,在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轻微损伤不足以导致一个人的死亡,本案被害人李斌死亡结果的发生,根本原因在于被害人李斌属特异体质(反射性抑制死)之人,对李斌而言,其身体某些部位受到轻微的
6、、对常人不足以致死的刺激或外伤,通过反射在短时间内心跳停止而死亡。值得注意的是,被告人王建祥事前对李斌的特异体质情况并不知道,加之,王建祥毕竟是个未成年人,是一名中学生,以他的年龄、阅历等自身条件,他没有预见、也不可能预见到自己的殴打行为可能会造成李斌死亡结果的发生,不具备“应当预见”的特征,非疏忽大意,只能是意外事件,即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死亡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综上所述,我认为,在理解、认定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时,既要看行为人的行为是不是故意的以及是什么
7、样的故意,又要看故意行为是不是殴打行为,是一般的殴打行为还是故意伤害行为,故意行为是否造成了刑法规定的重伤结果。对于虽出于故意,但只是一般的推拉、下压等非殴打行为,即使导致了重伤的结果,被害人最终死亡的,因行为人主观上没有伤害他人的故意,不能以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论处;对于只有殴打的故意,实施了一般的殴打行为,且只是造成了轻微的伤害结果,被害人因一般人难以预料的原因死亡的,也就不能以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定性。只有行为人故意实施了暴力程度严重的伤害行为,造成了重伤的结果,被害人终因伤势严重救治
8、无效而死亡,才能认定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