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636104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7
《浅议如何引导高一新生学习物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议如何引导高一新生学习物理摘要:本文针对初中生物理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教师通过查找原因,引导新生运用物理模型或图形,以及对问题的有效反思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来实现学好高中物理的目标。关键词:引导高一新生物理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进入高中,如何学好物理是一个困扰高一新生的突出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以后学好物理起着关键的作用。物理教师如何引导高一新生学习高中物理便成了首要任务。在此我谈谈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一、高一新生学习物理存在的困难初中生经过两年的物理学习,已掌握一些物理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但由于各地条件和教育方式的差异,初中有的甚至是在应试教
2、育的氛围中度过,他们往往形成了一个观点,物理的学习就是“背概念,套公式”,特别又由于初中物理内容较少,无多大的广度和深度,在练习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的雷同题型,即缺少对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过程的分析、理解,更谈不上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而这些问题又恰恰是学习高中物理的弊端。6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是学习物理基础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要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很明显高中物理不论是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还是对学习方法
3、的要求,都是很高的,并且对能力的培养、学习态度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是初中无法比拟的。为达到高中物理教学目的,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引导措施和介绍适当的学习方法。二、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实际中的物理现象一般都很复杂,对初学者来说,甚至无法把复杂问题简化出来。为了解决它,我们常常是这样做的,忽略一些次要因素,突出它的主要因素。而物理模型就是忽略次要因素的产物。6例如,质点,不可伸长的细绳,不计质量的轻弹簧,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一开始就要接触到的物理模型,以后还很多,如人船模型、单摆模型、碰撞模型,在这些模型的建立中,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如何处理实际问题中的物理成份,同时把物理现象简化成
4、我们熟悉的物理问题,便于研究和解决。例如在讲解质点的概念及何种情况下物体可看作质点时,我们要研究地球绕太阳运行,虽然地球是一个非常宠大的球体,他的半径达6400km,而我们为研究问题的方便,把他看作了一个有质量的点。这是因为地球的半径与其绕太阳运行的半径相比,显得太小了,我们抓住了主要因素而忽略这些次要因素。这样就让学生明确了我们把物体有时简化为质点的目的。三、纠正学生重记忆轻理解,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倾向初中物理中所研究的问题及现象相对比较简单,初中生中有的往往通过死记规律、硬套公式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就使一部分学生养成了重记忆轻理解,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倾向。而进入高中后,高
5、中物理所研究的问题和现象相对复杂,许多学生搬出老法宝来解决新问题,十有八九败下阵来,导致成绩下降,兴趣全无。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之初,就要有意识地强调对于物理概念及规律我们不但要了解它的内容,更要理解概念、规律在什么物理情景下建立的,如何建立的,它的适用条件是什么等等。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概念与规律。例如,许多初学者往往用匀速直线运动规律去分析和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造成张冠李戴,这是重记忆轻理解的结果。同时在分析物理过程相对复杂的问题,要培养学生将一个复杂过程分解为几个简要过程的习惯,使学生学会找出以简单过程的相对联系,逐步改变过去那种不经过分析就想当然地照
6、搬规律,硬套公式的不良倾向,养成注重过程分析的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培养学生画物理图的习惯6物理图是指与物理有关的所有动态、静态的图形、画面。它包括物理过程、状态示意图(如受力分析图、运动过程草图等),经过再加工处理的物理图(如表示力的分解、合成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效电路图等)以及物理图象(如s—t图、v—t图、u—I图、P—R图等)。物理图是物理问题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或再现,它贯穿到整个高中物理学习的始终。从近年的高考试题看,十有八、九都有图,例如某年的理综高考中的12道物理题就有9道题是用图来加以说明的。可见运用物理图是何等重要了,因为物理问题常以文字形式
7、呈现,文字是抽象的符号,我们只有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画图习惯,才能把那些文字、符号变成形象具体的东西,便于理解和分析,它是解决问题的一项重要的辅助工具。例如,在学习力的合成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力的矢量性不熟悉,总是认为二个力的合力是不变的,甚至认为是简单的相加,这是由于数学还没有学习矢量运算法则的结果。这时我们通过力的平行四边形这一法则作图,并不断改变两分力间的夹角,通过比较就会很直观的得出,合力是随两分力间的夹角而变化的,并且在00—1800间随夹角的增大而减小。这样通过作图本来难以理解的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