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之外来工子女在城市融合中的归属感与学校适应.doc

教育硕士论文之外来工子女在城市融合中的归属感与学校适应.doc

ID:10617163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7

教育硕士论文之外来工子女在城市融合中的归属感与学校适应.doc_第1页
教育硕士论文之外来工子女在城市融合中的归属感与学校适应.doc_第2页
教育硕士论文之外来工子女在城市融合中的归属感与学校适应.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教育硕士论文之外来工子女在城市融合中的归属感与学校适应.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育硕士论文之外来工子女在城市融合中的归属感与学校适应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伴随着流动大军的迁移,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也显现出“家庭化”的趋势[1]。然而,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在城市融合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心理上的困惑,尤其是外来工子女,也包括出生在城市的外来工子女,他们由于心理上普遍缺乏融入城市环境的准备和适应,这些流动人口的子女所面临的角色危机和心理困惑,使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的生活[2]。以往对流动儿童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受教育权利的政策呼吁和诉求,其视角更多的是从教育公平性角度展开[3],而从社会

2、心理学角度探讨流动儿童在城市融合过程心理轨迹的研究较少。本文从外来工子女自我的角度探察他们对自身现状的认识和评价,从地域归属和群体归属角度探察外来工子女的心灵归属方向,从外来工子女当前的学校适应状况着手,了解其城市融合中适应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以后的外来工子女城市融合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浙江省宁波市三所小学(本地公立学校、民工子弟学校、混合型公立学校)4—6 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级施测学生470 人,有效问卷457 份。其中,外来工子女223 人,男生139 人,女生84 人;本地学生234 人,男生115 人,

3、女生119 人。  1.2 调查工具  1.2.1 学生基本情况和心理归属感问卷  本研究参照孙永丽在2007 年5 月出版的研究生论文中出现的相关资料,设计了相关的心理归属感问卷,包括15 道题目。包括地域归属感和城市归属感,量表得分越高,心理归属感越强。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本次施测α系数为0.81。  1.2.2 中学生学校适应状况调查表  中学生学校适应调查表是在台湾师范大学的学生适应调查表(教师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4]。分为学业适应、人际适应、活动适应、沟通适应、团体适应等五个维度,可以用来评价中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该量表由30 个条目组成,分为三级评

4、分,总分范围为30-90,分值越高,学校适应状况越好。经检测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其α系数为0.86。  1.3 施测步骤  调查按照指导手册要求进行,施测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在30-40 分钟内完成两份问卷,本地同学和外地同学都需要完成学生基本情况和归属感问卷以及中学生学校适应调查表。  2 结果  2.1 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心理归属感状况的比较  总的来说,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在地域归属、群体归属和总体归属感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外来工子女和本地学生均对宁波这座城市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归属感各维度最高值为30,二者平均分较高,且在平均分上本地学生均高于外来工

5、子女。外来工子女的地域归属感大于群体归属感。这说明从地域角度来看,外来工子女喜欢、留恋、认同城市,并且愿意在城市长期居住生活;但从对城市群体的态度角度来看,却并不认同他们归属于城市群体,显示出对城市群体的明显的弱归属。  本地学生的群体归属感也反映了对外来学生的接纳程度。结果表明,本地学生愿意表示出对外来同学友好接纳的态度,相对而言,外来学生却对城市群体包括本地同学缺少与之相呼应的归属认同倾向,他们并没有对本地学生对他们的友好态度产生同等回应,二者显示出明显的反差。  2.2 民工子弟学校、混合型学校及公立学校学生心理归属感状况的比较  民工子弟学校、混合型学校及

6、本地学校学生的归属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而且在各个维度上也同样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而事后分析则表明,在地域归属上,本地学校学生优于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且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本地学校学生优于混合型学校学生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混合型学校学生优于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且有显著差异(P?0.05);在群体归属上,本地学校学生优于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和混合型学校学生且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混合型学校学生优于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在总体归属上,本地学校学生优于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和混合型学校学生且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

7、0.001),混合型学校学生优于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差异显著(P?0.05)。  2.3 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学校适应的比较  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在学校适应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这表明外来工子女在学校适应上不及本地学生。进一步对学校适应量表各维度进行分析,结果在活动适应和沟通适应这两个维度上,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在学业适应、团体适应这两个维度上则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人际适应上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存在差异。这表明外来工子女在学业、人际、活动、沟通、团体适应等方面均不及本地学生,学校适应情况不佳。  2.4 民工子弟学校、混合型学校及本地学校学生

8、的学校适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