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辨析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辨析

ID:10551772

大小:1.36 M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7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辨析_第1页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辨析_第2页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辨析_第3页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辨析_第4页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辨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辨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8卷第1期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辨析王海明(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摘要:利他主义道德虽然坚持了无私利他,鼓舞了人们无私奉献的至善热忱,却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抛弃为己利他和单纯利己原则,而以无私利他要求人的一切行为。这样,一方面,它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便最为严重:它侵犯、否定每个人的一切目的利己的欲望和自由;另一方面,它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最为缓慢,因为它否定目的利己、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就堵塞了人们增进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于是,合而言之

2、,利他主义道德是给予每个人的利与害的比值最小的道德,因而也就是最为恶劣的道德。反之,利己主义道德否定、反对无私利他、自我牺牲,而把利己不损人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原则。因此,一方面,利己主义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较为轻微:它仅仅侵犯、否定每个人的损人的欲望和自由;另一方面,它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又颇为迅速,因为它肯定为己利他,肯定一切利己不损人的行为,鼓励一切有利社会和他人的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就开放了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于是,合而言之,利己主义道德便是给予每个人的利与害的比值较大的道德,

3、因而也就是较为优良的道德。关键词:人性;道德目的;道德终极标准;善恶原则;利己主义;利他主义中图分类号:B82一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ooo一2359(2001)01一0019一08作者简介:王海明(1950一),男,吉林省白城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北京)、《哲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哲学与文化月刊》(台北)等刊物发表伦理学论文近百篇。关于善与恶的理论无疑是伦理学的最为重要也至很多伦理学大师,一旦定义这些概念,便显得十分最为艰深的理论。细考究去,可以看出,

4、它包括三大无能为力:费尔巴哈、叔本华、尼采、海克尔、赫胥黎方面问题:一是关于道德本性、亦即道德目的或道德等等竟然都把利己主义与利己、利他主义与利他等终极标准的理论;二是关于人性、亦即人的伦理行为同起来。今日西方伦理学家仍然重复着这些幼稚可事实如何之本性的理论;三是关于人的行为应该如笑的定义。例如,波吉曼(LouisP.Pojman)便这样写何的善恶原则的理论。自古以来,伦理学们便围绕这道:“利他主义是认为人们的行为有时能够以某种方些问题而探求不已、论战不息。已经有并且还将有多式而将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前的理论。”

5、L10桑德少思想家被它榨破头颅!这些争论,如所周知,可以斯(StevenM.Sanders)亦如是说:“利己主义是认为归结为三大流派:利他主义、利己主义、己他两利主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利益义。这三大流派的理论如此复杂,以至于关于它们的而不应该牺牲自己利益的学说。”L20特征和定义,直到今日仍然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甚显然,界说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己他两利主义,收稿日期;2000一10—03·19·万方数据揭示其本质、确定它们的根本特征,援引任何名家的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乃忧之,使

6、断言都是不足为证的;唯一的科学的途径,依我所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见,便是考察这些流派公认代表人物的原著,以这些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21代表人物的原著为依据。最后,从善恶原则来看,儒墨康德基督教一致认一、利他主义为,真正讲来,凡是自爱为我、目的利己的行为,归根利他主义主要是新老儒家的“仁学”和新老基督结底,都既有害于社会和他人,又有害于自我品德的教伦理观。它在古代便已成熟,到中世纪则占据绝对完善,因而便都因其违背道德目的而是不义的、不道统治地位,进入近代和现代仍有极大影响。其主要

7、代德的、恶的,都是小人的行为;只有爱人无私、目的利表人物,当推孔子、墨子、耶稣、康德。首先,从人性论他的行为,才真正有利于社会和他人,有利于自我品来说,他们一致认为每个人的行为目的都能够达到德的完善,才符合道德目的,因而才是道德的、善的、无私利他的境界。儒家伦理观的核心范畴“仁”的定义的,才是君子的行为。所以,孑L子日:“君子喻于义,义便是无私利他。因为历代儒家都把仁界说为“爱小人喻于利。”L13]墨家说:“品行是:所干的事不图个人”:爱人是无私利人的心理动因,而无私利人则是人之名利;所干的事为个人名利,便是巧诈,

8、犹如为爱人的行为表现。到了朱熹,说得就更清楚了:“公而盗。”[1刈《圣经》说:“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无无私便是仁”。[31墨家的核心范畴“兼”也是无私利论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处,乃要求别人的益他:“文王之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处。”[15]康德也这样写道:“这位全然不受限制的立无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法者只从人们的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