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547738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试论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摘要:培养模式单一、代写论文教学方法死板,应试教育和考试制度是影响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原因。而转变教育思想,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改革考试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对策 所谓创新型人才,即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五大特征:一是创新意识。包括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求新求异。二是创新精神。包括有强烈的动机;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有很强的自信心,不怕挫
2、折与失败,不轻言放弃;有较强的独立性。三是创新思维。包括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独创性,能突破思维定势;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不人云亦云、不以模仿复制为满足;善于提出新观点、新理论和运用新方法、新思维解决问题。四是创新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五是知识要新、博、专。 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能不能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不仅关系到能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而且直接关系到民族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关系到21世纪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一、影响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原因 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原因主要有:
3、 1.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不少高等院校培养模式单一。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单一,课程结构单一,教学渠道单一,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过少,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限制了尖子人才的脱颖而出,扼杀了创新型人才。 2.教学方法死板 高等院校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沿用刻板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缺乏积极参与的思维活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指出,单调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制约和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会产生创新型人才。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
4、教授认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教学中不给学生特定内容,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是最大的。 3.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创新型人才。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生回答问题、考试都有标准答案,导致学生只是一味盲从,过于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大连海事大学校长王祖温教授认为,面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两个现实问题无法回避:一是大学生经历了12年的“应试教育”,这本身就影响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二是大学老师自身接受的几乎是相同的教育,这
5、批老师教这些学生,怎么能够教出学生的创造力呢。 4.考试制度的影响 考试制度是教学的“指挥棒”,是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传统教育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采取规范化考试方式,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来评价学生,由于考试目的的功利化,考试内容教材化,考试题型标准化,考试方式单一化,评分标准精量化,造成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智能培养: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最终导致学生质疑能力差,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另外实践环节不强,资源分配不公,激励机制不健全,评价学生的制度片面等也是影响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二、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1.转变
6、教育思想 要创新,思想是先导。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等等,使我们的教育思想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变接受式教育为创新式教育,变知识再现型学生为知识发现型学生,变学生的适应型学习为创新型学习。我们必须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以及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含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如果我们不能转变教育思想中不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那些陈旧的思想和观念,培养创新型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教师应该解放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勇于探索,敢于向传统挑战,不屈服于传
7、统的条条框框和现成的思路。只有这样,创新型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2.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 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而压抑的环境则扼杀创新型人才,因此高等院校要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首先,高等院校必须有自主办学的权力,通过市场机制来优化高校资源配置,促进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特色。其次,要为教师创造宽松的治学环境,在教学大纲的编制上,应允许教师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创新;在授课方式上,应鼓励教师进行创新,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术氛围上,应鼓励教师树立良好的风气,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