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547375
大小:6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7
《浅谈电大入学教育和美国大学fye的比较研究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电大入学教育和美国大学FYE的比较研究的论文【论文关键词】电大 入学教育 美国大学fye 比较研究 原则性建议 【论文摘要】电大入学教育和美国大学fye同为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两者有一些相似之处,如对新生所表达的关注度相近;其“适应性转变”难度接近。同时,两者也存在着许多区别,如概念讲述与注重体验的区别;纳入与融入的区别;速成培训与逐步养成的区别;压力教育与寓教于乐的区别;层层衰减与形成合力的区别,等等。基于这样的异同,本文提出了三条改进电大入学教育的原则性建议:以“入学教育”为主题,在全系统开展讨论,以期取得共识;变“入学教育”为“第一年教育”;成立“第一年教育”研究中心。
2、 1972年,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首开先河,在其正式课程中为新生设置了专门的教育内容,1986年美国成立了“全国第一年教育研究中心”。上世纪80年代后,众多的美国大学相继采用了fye课程(firstyearexperience,意为“大学第一年教育”,简称fye)。现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日本、阿联酋等三十多个国家已先后实施了fye。fye即“大学第一年教育”。 中国的电大系统虽未步美国大学fye的后尘,但却独辟蹊径,从2002年开始,也把入学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其基本教材为《开放教育入学指南》,课程为中央电大统一开设,由中央电大、省电大与试点单位共同组织实施。 本
3、文就电大入学教育和美国大学fye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以期找出改进电大入学教育的依据。. 一、两者的相似之处 中国电大入学教育和美国大学fye同为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它们之间有着一些相似之处。 1.对新生所表达的关注度相近 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美国高等教育急速由大众化阶段迈进普及化阶段的关键时期,当时美国高校校园内充斥着大量背景各异、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令美国高校感到忧虑的是,在保障学生学习自由的理念和制度下,这种多元化的学生群体极易出现大量转退学的问题。于是,当时一些大学管理者及学者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要引导学生留校继续学业并最终支持他们取得成功
4、,就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新生入学之初的教育。 而中国电大正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先驱,特别是在其实行开放教育试点以后,大量背景各异、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涌入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令各级电大感到忧虑的同样是,在向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高等教育学习机会的理念和“宽进严出”的制度的双重作用下,这种多元化学生群体的课程成绩及格率以及学生毕业率成为严重的问题。因此而引起的对新生的关注度陡然提升,系统内的有识之士同样取得了这样的共识: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新生入学之初的教育。 2.“适应性转变”难度接近 今天美国的fye的功效已不仅限于防止学生的转退学,而是被广泛地看作是一种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向大
5、学的平稳过渡,为他们的学习及人格成长提供支持,使他们成功获取必要的学习和社会能力的综合性教育项目。 而中国电大作为一所现代远程教育成人高校,不但要帮助一部分学生实现从中学向大学的平稳过渡,而且要帮助全体学生由对传统面授教学模式的适应,转变为对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适应,要对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变革提供支持。与中国的普通高校相比,中国电大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实现“适应性转变”的难度与美国大学fye更接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学术性转变”方面,虽说中国电大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但其自创办以来,一贯重视实践性教学,即便是对大专学生,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也规定要撰写论文,
6、故而其对学生“学术性转变”的愿望也与美国大学的fye趋近。 二、两者的区别所在 中国电大入学教育和美国大学fye虽说同为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但由于文化背景、管理水平的不同,两者存在着许多区别。而这正是本文研究探讨的重点。 1.概念讲述与注重体验的区别 中国电大的入学教育立足于对学生作基本概念的讲述。其原教材《开放教育入学指南百问》,还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认知特点,力求通过改变概念讲述的形式,把基本概念融解、分割、改装成学生可能关注的若干问题,予以简明扼要的解答。但该教材经过两次改版之后,则又回归中国人习惯于概念讲述的教学方式,对基本概念作按章节体例进行铺陈的系统性讲述。 在教
7、学实践过程中,这样的讲述并不是由教师逐章逐节讲解,或是由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讨论,而是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去进入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领域,自行提炼出重点、难点,归纳出符合自己认知需求的问题。这对于尚不习惯自学的新生来说,确有一点勉为其难。 而“美国大学fye项目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既有入门性的,也有前沿性的、研究性的;既有大班讲座式的,也有小班研讨课式的;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其中“适应性转变研讨课……大部分主题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