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现代学术范式的历史生成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现代学术范式的历史生成

ID:10506582

大小:70.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07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现代学术范式的历史生成  _第1页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现代学术范式的历史生成  _第2页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现代学术范式的历史生成  _第3页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现代学术范式的历史生成  _第4页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现代学术范式的历史生成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现代学术范式的历史生成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现代学术范式的历史生成【内容提要】小说评点这一传统小说研究的基本方式,在晚清开始走向衰落。俞樾从传统学术方法中寻找小说研究新路,代表了从内在理路寻求突破的尝试;梁启超力图借助西方经验,通过大力提倡新小说而行启蒙之实;而真正开拓现代小说学术研究的第一人,则是不仅广泛接受和深入研究西方理论,并且深入反思中国传统学术之弊的王国维。通过胡适的章回小说考证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研究,研究的基本范畴和主要方法开始明晰,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现代学术范式也基本确立。【关键词】古代小说研究现代学术范式历史生成    我国古代小说研究在20世纪初经历了一个由传统

2、向现代学术范式转型的过程,本文力图揭示小说研究转型过程中,现代学术范式建构的具体历史过程,特别重视和讨论这一过程中,包括晚清学者所做出的贡献,尤其是发掘那些长期被“五四”新文学叙事模式所压抑和埋没的声音,以推进研究的深入和细化。    一、小说评点的困境、  衰落与新方法的萌芽    传统小说研究的基本方式——小说评点,从清嘉庆以后就呈现颓势,但从数量和影响上仍然占据主流话语,这从清代几个主要时期小说评点的数据统计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顺治年间,有评点本11种;康熙年间,有评点本31种;乾隆年间,有评点本17种;嘉庆年间,有评点本11种;道光年间,有评点

3、本10种;光绪年间,有评点本36种①。可以看出,小说评点在康熙、乾隆达到繁荣高峰后,就一路衰落下来,道光以后,小说评点逐步进入尾声。但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评点余波不绝,尤其是清中叶以来的《聊斋志异》、《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吸引着大量的文人评点家,小说批评呈现表面繁荣。《红楼梦》的评点有几十种,《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也有多种评点本问世,《镜花缘》、《儿女英雄传》、《荡寇志》、《花月痕》、《青楼梦》等新作,刊本也都附有评点。但是这个时期的小说评点真正有成绩、有特色的是《儒林外史》的评点②,其他大多是平庸之作,理论上无多创新。光绪年间表面繁荣的数目,实

4、质上大多是旧瓶装新酒。大约在19世纪末,随着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融,一些思想激进的小说家和小说理论家也大量采用评点这一旧的形式,来表现他们的政治理想和现实感慨,并随着新兴的报刊在社会上流播广远。但是这不过是顶了评点的名义而已,小说评点也就在这回光返照般的虚假繁荣中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  “小说界革命”在社会上的成功与影响,小说由传统的边缘文体逐步成为文学的中心,在此一新的历史背景下,一方面是小说地位的不断升迁和影响的不断扩大,一方面则显露出传统小说评点愈来愈捉襟见肘,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批评形式的产生。  小说评点衰落的更深层的原因,是与此一时期儒家义理

5、之学的衰落有着内在的关联。中国小说评点的产生与演变,本身就与儒家经典研究之学有着深刻的历史联系,这种联系涉及它的精神和形式,体例上既可以在宋儒注解“四书”的形式上找到踪迹,作风上又可以在晚明儒学以狂禅姿态解经中看出影响③。儒家经学一直是中国文论最正统、最主要的知识框架和理论资源,本身就脱胎和取法于儒家经典的研究方法、特别是与宋明理学方法有着深刻历史联系的小说评点这一批评方法与形式,也因此而比较容易获得从士大夫到普通市民的广泛认同和接受,但是:“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在西方势力冲击下开始了一个长期而全面的解体过程……由于社会解体的长期性和全面性,儒

6、学所面临的困境也是空前的。”④从而导致了“儒学在近代的解体过程”⑤,当作为小说评点的潜在文化背景与知识支撑的宋明理学本身走向困境的时候,小说评点自身也遭遇了空前的困境。  一个值得关注而一直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历史现象是,朴学大盛于干嘉时期,而这也正是小说评点开始走向衰落的时期。这时期的学术与思想背景,正是18世纪以来士大夫对于宋明理学在儒家经典解释上的空疏之风极为不满,从而导致了从理学向朴学的转型⑥。与理学不同,朴学更多地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虽然它诞生和繁荣于对传统经学的研究,但是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方法,却有着比经学本身更为持久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7、 以朴学方法来研究通俗小说,就是传统的小说研究者希图从内部寻找解脱困境的一种思路。清代的干嘉学派所提倡的朴学方法,不仅极大影响了一代学风,对于小说的创作与理论研究也同样产生了冲击。创作上,《镜花缘》大半与学问有关;而在小说研究上,如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所言:“自我朝考证之学盛行,而读小说者亦以考证之眼读之。”⑦对于《红楼梦》的研究,就体现出这一新的趋势。同治年间孙桐生《妙复轩评石头记序》通过“查进士题名碑”考证贾宝玉即纳兰容若,开王梦阮、蔡元培等人之先河。生于雍正末,卒于嘉庆的周春,将干嘉学派的功夫用到了小说批评中,他着有《尔雅广注》、《十三经音略

8、》、《读经题跋》等,而其《阅红楼梦笔记》包括《红楼梦记》、《红楼梦评例》、《红楼梦约评》,大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