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492604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制探讨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制探讨胡素敏,张小萍,张恒青【摘要】 中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病机与脾虚、湿热、阴亏、气滞、血淤紧密相关,故采用益气养阴,行气活血,清热祛湿等方法辨证治疗有确切疗效。该文重点从文献、临床和实验研究3个方面对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制进行探讨。【关键词】益气养阴活血法;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治疗机制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是以固有腺体萎缩、炎症浸润至黏膜下层、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为特点的常见病、
2、多发病、难治病之一。1978年etaplasia,IM)和胃黏膜异型增生(Dysplasia,Dys)的CAG列入胃癌的癌前病变。就胃癌而言,中、重度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称为胃癌的癌前病变,常在CAG基础上伴随发生。胃黏膜发生癌肿由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发展模式目前已为国内外多数学者所认同。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不外乎饮食不节、情志所伤与脾胃虚弱,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本病病机与脾虚、湿热、阴亏、气滞、血淤紧密相关。近年来以中医中药采用益气养阴,行气活血,清热祛湿等方法辨证治疗CAG伴IM和Dys有确切疗效,初步显示出中医中
3、药的优越性,为CAG的治疗开拓了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重点就CAG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等内容,分别从文献、临床和实验研究三个方面对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制进行探讨。 1中医文献关于CAG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论述 中医文献中并无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之病名,一般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痞满、隐痛、纳差、嘈杂、乏力、消瘦等。中医学认为,CAG大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演变而成,是一个由气及血、由经入络的渐变过程。其发病可因中气不足,血运无力,而致气虚血淤;或过食辛辣、久病不复等耗伤胃津,胃络失其濡润,血行迟滞而
4、夹淤;亦可因情志不调,肝气疏泄失司,中焦气机失畅而致气滞血淤;也可因过食生冷、或禀赋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不能温化、中焦湿阻血淤。因此,从中医临床来认识,CAG的病位以脾胃为中心,病性分为虚实两个方面,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而其关键乃脾胃气虚,阴液不足,气滞血淤。 早在《内经》就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内经》对脾胃病的病因主要从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等方面阐述。六淫病因中特别突出寒湿二邪伤脾而致病,如“湿伤脾,脾恶湿”,“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情志方面特别突出“思伤脾”“怒伤肝”致伤脾胃的病变。饮食方面,特别指出“饮食
5、自倍,肠胃乃伤”,主张饮食有节。劳逸方面指出“劳则气耗”,“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成,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可致“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外”。《内经》对脾胃病的治疗,提出“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用甘补之”,“甘入脾”,“淡入胃”,“欲令脾实……宜甘宜淡”等治疗方法。后在此基础上,张仲景提出了温补脾胃、滋养胃阴、顾护胃气的治法,并且创立了相应的方药。温补脾胃方如附子粳米汤、大建中汤等;滋养胃阴方如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等;顾护胃气方如十枣汤中之大枣即是。 针对脾胃疾病多气阴两虚,淤血内阻的特点,李东垣治疗脾胃病重在补脾、益气升阳;薛己主张滋其化
6、源,擅用温补;缪仲淳《医学广笔记》中提到“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养阴之有益于脾也”,从而在原则上提出了甘凉滋润而益脾阴的方法;周慎斋也提出“胃有邪火宜养而不宣燥,……养者,养胃阴也”,而运用“阳生阴长”之理,使用四君子汤加麦冬、五味子补气养阴之法;叶桂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创“养胃阴”学说,提出“所谓调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己。”他从仲景炙甘草汤和麦门冬汤受到启发,制定了著名的“益胃汤”以甘凉滋润为主,治胃阴不足之证,证见舌红、
7、咽干、口燥、肌热、不饥不纳、心烦不寐、大便干结等,效验神奇。后来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如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等方,发展了叶氏养胃阴之法。另外叶氏还提出“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知治气治血之当然。……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淤”的观点。其后,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强调对于淤滞中焦、胀满刺痛者用血府逐淤汤治疗。 由上可知中医认为CAG的病因多是外受寒湿之邪、七情内伤、饮食不节等多种原因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权,致使气血生化不足,病程缠绵,久病入络伤津,以致脾气亏虚、胃阴不足、胃络淤血,故临床多见胃脘胀痛,痛处不移,痞满不适等证。因此,一般认为本
8、虚标实是其病机的根本特点,脾虚是本,气滞、湿热、淤血是标。就局部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