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化学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叙写

谈化学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叙写

ID:10468898

大小:60.5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06

上传者:U-3266
谈化学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叙写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谈化学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叙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化学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叙写研究[作者简介]孙建新男(1965--)浙江师范大学2003级教育硕士研究生高级教师邮编321004Email:ss111@x263.netTel:0579229814413967778899[摘要]本文用系统论的角度对高中新课程下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理念、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教学目标叙写的要素、行为主体、用词等进行阐述,并结合作者具体的教学实践介绍了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科学、准确的几种叙写方法。[关键词]化学新课程教学目标叙写方式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其本质来讲,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现代教学观的具体体现,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强调教师的教学行为,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课堂、书本为中心,由传统的教学目的确定到现代教学目标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一场变革,这一变革是以教学目标的设计为导向,从根本上体现的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体现在知识与技能上,而且还要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有具体的培养指向,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现代教学理念和新课程观的具体化,倡导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范式,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关键。一、由教学目的向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目标的制定受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制约,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不同,教学目的属于传统教育思想下的教学要求,依据的是传统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依据的是新课程理念,体现先进教育思想的化学课程标准。化学课程标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差异主要表现:教学目的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主要行为主体以学生为主要行为主体比较笼统,难以具体操作比较具体,容易操作缺乏层次,不具备可测量性具有层次性和可测量性是备课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动指南学生通过课堂中的学习或课外学习,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不同,其实质就是两种教学观、教学理念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一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谁?二是课堂教学的归属是什么?三是教师的角色如何重新定位?二、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颁布,我们必须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其中首要的一项就是,要学会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叙写的要素第一,行为主体(Audience)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预期学生通过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内在的能力和情感变化。学习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预期描述,是以学生为目标行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判断教学有没有效果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这是新课程与原教学大纲的描述方式的不同之处,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如培养学生……,使学生……,提高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等描述都不符号学习目标描述的要求。虽然在目标描述中常常将行为主体“学生”省略,但行为主体已隐含在目标中。4 以初中“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设计为例对照两种教学理念的差异:传统教学目标新课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制取氧气的基本原理,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与化合反应的区别。知识与技能能用文字表示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能说出实验中的仪器名称及操作要点;能解释验证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能结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原理,知道催化剂的定义以及催化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理解、运用的科学方法过程。科学方法与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气实验室制法的探究,丰富科学体验、激发探究的兴趣。通过讨论,增进交流与表达的意识。区别(1)目标的分类与课程目标的分类不相符号,未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分类。(2)行为主体不明确,表现在行为动词的选择不恰当。如使……,培养…….把行为主体变成了教师,而不是学生,显然是受原教学大纲影响所至。(3)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描述为水平的动词选择不当。如在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中,掌握一词要求过高,与课程标准中初步学习的学习水平不符。(4)目标不够具体,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太笼统,针对性不强操作性差。能较全面描述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第二,行为动词(Behavior)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不能是模糊、笼统、抽象、不可测的。借鉴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思想,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将课程目标分为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结果性教学目标和体验性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描述动态性的目标,新标准使用了大量的行为动词。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要以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为依据,科学、合理、准确用词。4 高中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学习领域行为动词水平层次认知性目标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知道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了解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理解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应用技能性目标初步学习、模仿模仿初步学会、独立操作、完成、测量独立操作学会、掌握、迁移、灵活应用应用体验性目标感受、经历、尝试、体验、参与、交流、讨论、合作、参观经历(经历)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赞赏、重视、珍惜反应(认同)养成、形成、具有、树立、建立、保持、发展、增强领悟(内化)第三,行为条件(Condition)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如“能正确解答己知反应物求生成物和己知生成物求反应物的简单计算题”。第四,表现程度(Degree)评判该项能力的标准。即新课程中学生对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如时间限制、正确的程度、所要求的正确反应比例、量化标准等,在水平层次的叙写上要有层次性。如“能正确写出某某反应的方程式”、“至少举出三个二氧化硫对环境影响的例子”,“能独立完成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等。2.教学目标的叙写方式叙写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很多教师受过去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师教学用书》的影响,以及不清楚教学目标的概念、理论,所以在叙写教学目标时,常常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目标模糊、笼统、抽象、不可测,2)目标单一性、非全面性,3)目标的主体错位,4)目标确定的经验性,5)目标定位的非恰当性等问题,使得教学目标形同虚设。要使叙写的教学目标情晰、操作性强,关键要抓住叙写的中心——学习后学生的行为,并选择不同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教学目标的叙写方式是可以选择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选择不同的叙写方式。目前国内外较流行的陈述方法有以下几种:行为性目标的叙写: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具体学习结果(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如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所列的认知性目标和技能性目标,在转化为教学目标时可作为行为性目标来叙写,并且尽可能满足:Audience-Behavior-Condition-Degree即“ABCD”的要求。这类目标的叙写的句式为:行为条件+行为主体+行为动词+程度标准+行为结果。(C)(A)(D)(B)例如,高中化学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主题的探究教学,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可叙写成:通过查阅资料,学生能说明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并举例生活中能源使用的现象,提出至少一条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合理化建议。内部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的叙写4 :该方法是指将内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起来陈述目标的方法。分两步来陈述,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来表述一般性学习目标,以反映理解、运用、分析、创造、欣赏、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然后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例子以表述具体性目标,使内在心理变化可以观察和测量,一般用于陈述那些难以行为化的情感、能力方面的目标。例如,高中化学课程中的情感目标“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可陈述如下:一般性目标: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具体性目标:学生能够以愉快的心情认真地观察化学的颜色变化、对称的结构、规范的操作,精美化学仪器等。表述性目标的叙写:化学新课程标准中的体验性目标通常涉及情感领域,往往是难以直接观察、无形的、不易测量的抽象目标,一般用一些“过程性”动词来表述结果,不提出可测量的学习结果。主要用于陈述长期才能实现的情感、能力方面的目标或无须结果化的目标,它是对以上两种方法的补充。例如,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可以这样来叙写:学生在实验时能够认真观察和操作,遵循科学方法能根据自己观查的情况如实描述、解释或说明现象。“过程性”的叙写,如: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养成助人为乐的精神,形成人际交往能力。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叙写不是唯一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但无论怎样调整,一定要符合新课程学习目标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描述技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参考文献][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教育部.普通初中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钟启泉,裴新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王小明.化学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段康宁,沈兆良.物质世界的新解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5]王延玲,吕宪军.论教学目标设计理论与实际的应用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4.(1).[6]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作者通讯地址: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03级教育硕士研究生姓名:孙建新邮编:321004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