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466431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构建和谐校园 彰显办学特色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构建和谐校园 彰显办学特色[摘要]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在校园内外,谋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必须注重教育主体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在强调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的同时,努力体现人文关怀,才能使各种思想的火花共存一体;坚持科学与民主,制度化与人性化的结合,着力构建“民主科学,和谐有序”的校园氛围,紧紧围绕打造“成长乐园”的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乐趣;挖掘隐性因素,建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和谐校园;办学特色;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是新时期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构
2、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在校园内外,谋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首先是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是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即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水平、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如何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和谐的校园,我们做了一些探索。 一、实行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的管理环境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注重教育主体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在强调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的同时.努力体现人文关怀,才能使各种思想的火花共存一体。 (一)管理机制
3、的人性化 人性化管理的本质在于尊重人的合理需求,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从2001学年开始,我校(重庆市高新区人和小学)对教职工学年度考核制度做了大幅度改革。建立自评、互评与考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的调节和激励,有效激发教师发展的主动性,充分维护了教职工的尊严和权利。我们先后制定实施了与奖励制度挂钩的《教研组量化考核办法》《优秀班主任评比奖励办法》《优秀青年教师评比奖励方案》等评价制度,及时表彰奖励优秀教研组和出色的班主任、青年教师。这种机制体现了适度的目标导向;只有教师认为实现目标有实在意义、且极有实
4、现目标的可能性,才有动力去接近目标,才能在不同层次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办学体制的民主化 我们坚持依法治校的方针,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努力探索适合师生发展的管理新模式,初步构建“以美好愿望鼓舞人,以严密制度督导人,以人文关怀感化人,以科学评价引导人”的管理思想。在具体举措上,一是加强了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了《教代会审议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教师评管制度》《社区和家长评管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家长评教制度》等;二是学校成立了校委会和教代会,校委会由校长、支部书记、工会主席、社区领导、
5、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制度的修订等,一律由校委会和教代会起草、讨论和审议,然后在教师大会上通报情况,征集意见,最后由校委会集中表决;三是大宗物品由教代会集体招标采购,加强民主监督,避免暗箱操作;四是学校明确告知广大教职工“人人是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尊重和维护教职工的民主权利,对他们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采纳,鼓励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真正体现教职工的主体地位,在上级与下级、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中,体现人与人的和谐,制度与情感的和谐。 二、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
6、谐的教育环境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教师是学校组织得以发展的首要的、决定性的资源,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围绕着这一要素,为每一个教师创造充分发挥其才能的条件,提供各种机会,使其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尽其所能。因此,学校在管理上坚持科学与民主、制度化与人性化的结合,着力构建“民主科学,和谐有序”的校园氛围。 (一)目标共商、信息公开、决策参与,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学校在描绘发展目标和前景的过程中,让每位教职工明了共同参与的重要性,并设法使每位成员都清楚了解并认同学校目标,向他们指出一个
7、明确的努力和前进方向。同时,学校的每一方面信息,都及时上墙,使每一位教职工都能获得充分的信息。在学校建设发展的大事上,学校都充分征求教师的意见,并定期和不定期地与教职工对话,让每一位教职工都有同等的发言权。如学校在校酬工资发放、评优考核、职称评审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上,广泛征求每一个教职工的基础上,最后通过学校的教代会得以出台和落实。 (二)满足教师的各方面需要,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学校作为教师的一个重要的“生活场”,不但要满足教师的物质生活需要,更要重视尊重、归属以及自我实现等高级的精神需要,我们采
8、取各种措施,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一,千方百计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为他们创设优良的工作、生活环境,解除后顾之忧,满足其基本的物质需要。关心教职工工作和生活,给每一个教室配上多媒体设施,为教师创造了现代化的办公和教学环境等;丰富业余生活;完善结构工资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提高教职工工资、奖金、福利水平;在评选和利益分配中,坚持向一线教师、班主任、实绩显著的教师倾斜。 第二,密切学校干部和普通教职工的关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