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905-1918美日在华竞争情况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1905-1918美日在华竞争情况研究摘要:美日的远东政策“门户开放”和“大陆政策”各自均以中国为主要实践对象。20世纪初,美国支持日本进行日俄战争,希望借日本之手打击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企图战后在这一地区扩张自己势力。但是美国的愿望没有得逞,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俄国掌握了对中国东北的控制,从而成为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要对手,日美双方在中国东北的竞争由此展开。关键词:美日在华竞争情况分析一、美日在经济领域的争夺6(1)从贸易上说,美国在战前之所以帮助日本,是基于日本不会同其在贸易上展开竞争的想法。他们认定日本没有能力生产出美国那样的商品。因此,在他们看来
2、,即使日本打败了俄国,日本仍离不开美国的商品,日本在东北也不可能同其展开经济的竞争。美国在中国东北牛庄的贸易在1901~1903年俄国人占领时期,甚至在日俄战争时期都在不断增长,但从日本人在南满站住脚跟以后,却开始下降了。《纽约时报》苦恼地抱怨:美国对满洲的出口额自1905年到1909年由60%下降到35%,同时日本的贸易却以同样比例上升。1罗斯福寄希望于战后日本开放满洲门户的愿望落了空。日俄战争以后,由于日本凭借战争以后所造成的有利条件,对南满实行独霸,排挤美国商品和资本,严重打击了美国在中国东北的权益;而美国则企图利用日本在中国东北削弱俄国势力的可乘
3、之机,竭力迫使日本承认门户开放原则,积极向中国东北扩张势力,与日本的独霸野心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所以,美日关系在日俄战争以后迅速恶化,形成了以美日矛盾为主争夺中国东北的复杂局面。(2)在对华贷款方面,美日竞争激烈。美国在退出国际银行团后,威尔逊曾希望放开对华贷款,由国际银行机构自由竞争,结果日本有了一个几乎对外封闭的中国贷款市场。由于中国需要资金,而列强埋头于欧战,美国私人银行又置身事外,中国的资金筹措推到了日本手中。日本通过政治性的“西原借款”控制了对华贷款主导权。日本通过贷款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并打算用来应付大战后估计将要出现的美国的金元攻势,并想强化
4、在和谈中的地位,以确保在中国的利权。威尔逊还曾尝试鼓励美国银行家对中国投资。1916年夏,美国为恢复老国际银行团进行过一次不成功的尝试,但以美国为主导的新国际银行团的组建却具体化了。1918年7月10日,美国财团成立,但“国务院的暗中目标却是利用这些银行家们,把日本赶出中国”①。6美国联合英国抵制日本,使日本有所后退。1918年10月,美国提出组建新银行团的方案,请日、英、法参加。新银行团规定由银行团总揽一切对华贷款,成员国应将一切对华优先权及与此关联的贷款移交银行团。从银行团的组成及达成的协议看,美国为限制日本,极力争夺对华投资权。它以对华贷款的国际化
5、和美元优势,打击日本的在华势力和独占政策,给了日本当头一棒。虽然由于中国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它实际上难以开展活动,美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但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经济侵略。二、中国东北铁路权的争夺从铁路投资方面来说,美国铁路大王哈里曼在日俄战争尚未结束时,已经迫不及待地提出哈里曼计划,即要取得日本战争中的战利品——南满铁路的控制权,起初日本答应了这个计划,但是后来又反悔了。之后美国驻东北奉天总领事司戴德欲与中国合作修建与南满铁路并行的新法铁路,也因日本反对而破产。美国新总统塔夫脱上台后,提出了将东北铁路置于国际共管的铁路中立化计划
6、,力图削弱日本在东北的势力,但仍然失败。6由于日本在东北的势力不断扩张,美国意图与中国合作共同抗衡日本。而这也正符合清政府联美抗日的愿望,为此清政府借派唐绍仪出访美国,以向美国“退还”多余的庚子赔款表示感激之便,向美国试探联合的可能,但日本闻讯后,与美国签订了《鲁特-高平协定》,实际上是美国以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地位为代价换取日本保障其在菲律宾的利益,唐绍仪无功而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日本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良机,昔日与日本在远东竞争的欧洲各国都全力忙于战争而暂时退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只有美国与日本抗衡,于是又一轮美日在华权益之争开始。1914年9
7、月,日本打着对德宣战的名义,出兵山东,11月抢占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日军还控制了胶济线和山东大片领土。日本趁列强忙于战争,于1915年1月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表明日本的野心不仅限于在山东、内蒙、福建等地扩张势力,而且要从政治、军事、财政、警务各方面全面控制中国中央政府。对此,美国政府向中日两国发出同文照会,宣布它对中日之间一切有损于美国条约利益和美国在华侨民利益、有损门户开放政策的协议不予承认。这个声明是美国对日本的侵略无可奈何、又不服气的表示,不过以此保留了美国在日后进行反击的权利。“二十一条”危机过去后的三年中,美日在中国的
8、竞争十分激烈。它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总统黎元洪与内阁总理段祺瑞的“府院之争”上。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