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研究摘要:社会转型时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边缘化和功能弱化的趋向,究其深层次缘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弱化和偏失。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概念外延与内涵解构,旨在揭示其创新动因和形成规律,进而提出可行的动力机制路径策略。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概念解构;路径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但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学生群体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式和社会生活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地位趋于边缘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不足。面对这种情势,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
2、的内涵、结构、形成机制和规律等问题,无疑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概念解构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核心概念,是指“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达到转变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概念解构需从两方面进行: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外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概念的外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强大的动力,而且要正确运用动力,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持续而有效地进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首先就要回答什么是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这样一个基本问题,这就需要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概念,准确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内涵,把握其动力的特征。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内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是指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引起、激发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各种力量的释放路径。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彰显了以下几个特征: (1)生活性。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生活性是指作为引起、激发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种力量,正如钱穆先生所论:“中国文化最重教育,即政治亦教化,周公之制作礼乐是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虽然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是统治阶级主观意志的表现,
4、但它们的来源却是生活,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客观基础。 (2)复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复合性特征是由于教育目标、客体、主体、环体、介体的复合性导致的。表现在:第一,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在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知行合一,德才并进;第二,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的时空组合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以学术性活动为主要载体,以专业教育为主要目标,以行政管理为辅助手段,以文化氛围的浸染为依托的全方位教育活动中;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之
5、中,这些都体现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高度复合性特征。 (3)动态性。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首先,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从错误到正确的过程。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对其动力机制的认识也将逐步深化,形成科学的社会观与价值观;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动态性还表现在其动力机制矢量上的变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是系统结构,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影响,即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矢量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因而就有强弱、大小之分,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
6、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构建动因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但是,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人民对大学生思想理论的需求比较起来,社会转型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高校思想政治内容背离创新主航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背离创新主航道违背了与时俱进。由于社会发展的变动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却完全不顾已经发生变化的社会现实和教育对象之间存在的差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加以研究,仍然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有些人不顾客观实际的巨大变化,仍然“以不
7、变应万变”,对当前大学生十分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从认识论上来说,就是主观脱离客观。因而内容的创新要基于心态的开放和理念的创新,在创新中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置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过于突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教育者是一定社会要求的表达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受教育者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发展着的人,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影响,而是在教育影响下不断地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