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369417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6
《血纤溶活性变化对缺血性脑梗死复发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血纤溶活性变化对缺血性脑梗死复发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初次无复发脑梗死患者与再梗死患者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规律。方法:215例脑梗死患者,按有无脑梗死复发分为脑梗死组(186例)和再梗死组(29例),于发病96h内,病后14d﹑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分别采血,测定tPA和PAI1的含量。结果: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与再梗死组在初次发作的急性期,血浆tPA的水平与PAI1的水平相似,组间无明显差异。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与再梗死组血浆tPA的水平在4d、3
2、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均呈下降趋势,组间无明显差异。但PAI1的水平在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表现为恢复期比急性期明显降低,再梗死组在急性期和恢复期无明显变化,两组PAI1的水平在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有明显差异。结论:PAI1的持续升高与脑梗死复发密切相关,在脑梗死复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键词】脑梗死;复发;纤溶系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缺血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病的主要类型。许多研究表明,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血纤溶系统失常,缺血性脑梗死的复发较初次发作有更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引起缺血性脑
3、梗死再次发作的原因和危险因素目前尚不清楚,已有文献报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升高可能是脑再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1],但缺血性脑梗死再次发作患者的体内纤溶系统指标变化情况的文献报道较少。为此,本研究随访了215例初次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对这些患者的血纤溶系统的关键物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PAI1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探讨缺血性脑梗死再次发作的患者体内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规律。 1对象和方法 1.1入选标准 1.1.1脑梗死组(1)急性起病96h内,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2)经头颅CT或头颅MRI确诊为缺血性脑梗死;
4、(3)无严重心肝肾等疾病;(4)除外脑栓塞和无症状性脑梗死;(5)年龄30~80岁;(6)按1995年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入选。 1.1.2再梗死组215例脑梗死患者在随访的1年内有29例发生再次梗死予入组。 1.2采血方法 215例脑梗死患者于发病96h内、病后14d、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分别采血。于晨8:00~9:00、静息状态下取肘静脉血,置于含有1/10体积0.109mol·L-1枸橼酸钠抗凝液的试管中,3000r·min-1离心10min。收集上层液,分别测定tPA、PAI1的含量。 1.3测定方法 tPA、PAI
5、1含量的测定采用ELISA法。试剂盒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初次无复发脑梗死与复发首次时患者资料比较 215例初次脑梗死患者中29例在随访期1年内复发,复发率为13.5%。无复发的脑梗死与再梗死患者首次脑梗死时在年龄、性别构成比、吸烟、酗酒、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以及神经系统缺损评分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6、 2.2两组tPA、PAI1水平的比较 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与复发首次脑梗死组在初次发作的急性期,血浆tPA的水平与PAI1的水平相似,组间无明显差异,见表2。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血浆tPA的水平在以后的随访时间内,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复发首次梗死组血浆tPA水平在以后的随访时间内,也和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一样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组间无明显差异。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血浆PAI水平在以后的随访时间内,表现为恢复期比急性期明显降低,复发首次梗死组血浆PAI水平在以后的随访时间内,表现为PAI1水平在急性期和恢复期无明显变化,两组PAI1水平在
7、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1两组的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比较表2两组急性期tPA、PAI1含量比较表3两组tPA、PAI含量的动态变化比较3讨论 tPA和PAI1是体内纤溶系统的重要指标,两者均由血管内皮系统产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凝血及纤溶活性异常[2]。对于脑梗死急性期tPA、PAI1的变化,多数学者认为是tPA升高,PAI1减少,但Arne等[3]认为,脑梗死急性期tPA、PAI1均升高。因此,血纤溶系统的异常已被认为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8、。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主要是针对再梗死的预防措施,由于对再梗死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是否与初次发病的危险因素一致,纤溶系统在其中扮演了什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