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逻辑的视角分析孟子、荀子的人性论

从形式逻辑的视角分析孟子、荀子的人性论

ID:10333813

大小:6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6

从形式逻辑的视角分析孟子、荀子的人性论_第1页
从形式逻辑的视角分析孟子、荀子的人性论_第2页
从形式逻辑的视角分析孟子、荀子的人性论_第3页
从形式逻辑的视角分析孟子、荀子的人性论_第4页
从形式逻辑的视角分析孟子、荀子的人性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形式逻辑的视角分析孟子、荀子的人性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形式逻辑的视角分析孟子、荀子的人性论  儒家把政治伦理化,提倡修己治人的政治思路,因此,人性问题是儒家哲学的重要主题。在先秦,孟子提出性善论,而荀子提出性恶论,成为具有代表性而又观点迥异的两种人性论观点。那么,他们是怎么论证的?这种论证是否有效?到底谁是谁非,抑或都有不完善的地方等,本文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做一简要分析。  一、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证人性是善的。  1.以恻隐之心的存在论证人心有四善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

2、,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种情,是每个人内心都具有的:并把这四种情分别对应于仁义礼智四种儒家道德范畴。既然人外在有这四种情,说明人内在有四种美德。美德内在本有,说明人性本善。这里,孟子是以情反推性的,情是心的活动表现、外在的,性是心的根本属性、内在的;有什么样的性,就有什么样的情;反之,有什么样的情,可以反推有什么样的性。既然情是善的,则性也是善的。  为什么说人心有四善端?孟子从两方面说明

3、:先王之所以有仁政(不忍人之政),在于有仁心(不忍人之心);人皆有恻隐之心,所以有仁之端。进而,孟子认定人心有四善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邀)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4、;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恻隐之心的存在,是孟子性善论的主要论据。孟子论证说,当小孩将要掉到井里去时,边上的人都会产生恻隐之心;而且,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想要交好于小孩的父母,不是想在乡党朋友面前获得好名声,也不是因为讨厌听到恐惧声,而是自然而然、不由思索产生的。恻隐之心属于仁之端,恻隐之心的存在,说明人具有仁这种善性。  2.以感官特性作类比进行类比论证口之于味也,有同耆(shì,古同嗜,爱好)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

5、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chúhuàn:指牛羊猪狗等牲畜)之悦我口。人的口、耳、目等感官对于外物有共同的爱好,难道心就没有吗?有。人心的相同嗜好是理和义,圣人先于普通人做到这一点,圣人的心充满理义。理义使我们的心喜悦,就像牲畜肉使我们吃了爽口一样。  3.以水性作类比进行类比论证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水往低处流,水性向下,向下乃不争,不争可使人际关系和谐,故为善。人性之向善,就如同水性之

6、向下。  4.用类比法论证人类恶现象的存在是由于善端没有得到养护牛山(山名)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国都之郊)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zhuó,即光秃秃)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既然人性有善端,那么现实中为什么有恶人?乃是因为这种善端没有得到养护、扩充,放逸掉了。这就如同牛山的本性可以长出好木材,但由

7、于处在国都之郊,不断被砍伐、放牧,变成光秃秃了。  二、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从以下五个方面论证人性恶。  1.从人天生好利、疾恶、好声色三个方面,运用归纳法论证人性本恶,必须在后天经礼义法度教化才能归于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顺着人性),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妒忌憎恨)焉,顺是,故残贼(残杀陷害)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欲生而礼义文理(法度)亡焉。然则从(通纵,放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与合流)于犯分(违犯等级

8、名分)乱理(扰乱礼义法度)而归于暴(暴乱)。故必将有师法之化(师长与法度的教化),礼义之道(通导,引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人的天性好利、疾恶、好声色,这会使人类共同体成员互相争夺残杀,因而是恶的;只有经过教化,人类才能学会辞让有礼,才能向善。所以,人的天性是恶的,善是后天人为教化的结果。  2.以感官做类比论证人之情性先天本恶,善是后天人为(伪)教化的结果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舒适安逸),是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