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面子威胁行为理论调控策略之社会心理学探微的论文

关于面子威胁行为理论调控策略之社会心理学探微的论文

ID:10298968

大小:5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6

关于面子威胁行为理论调控策略之社会心理学探微的论文_第1页
关于面子威胁行为理论调控策略之社会心理学探微的论文_第2页
关于面子威胁行为理论调控策略之社会心理学探微的论文_第3页
关于面子威胁行为理论调控策略之社会心理学探微的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关于面子威胁行为理论调控策略之社会心理学探微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面子威胁行为理论调控策略之社会心理学探微的论文论文摘要:布朗与列文森提出了面子威胁行为理论模式及其相应的策略.深入研究了礼貌现象。它既不同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也不同于利奇的礼貌理论,而是鲜明地反映了社会交流与人类思维灵活的交互关系。本文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社会认知的反射性评价理论和冲突管理模式理论,并结合句法特点来研究面子威胁理论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面子威胁行为理论调控策略社会心理学基础  1.引言  布朗与列文森认为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框架本质上是正确的.而直言不讳威胁面子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遵循格赖斯所提出的准

2、则(1987:94)。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已经“在言语交际中约定俗成”(刘润清、文旭,2006:154),以此作为达到最大效果的指导原则。然而,尽管格赖斯藉由会话含义说进一步支持他的理论.并解释了表面上违反合作原则的非合作的言语行为,但并没有阐释清楚人们生成和了解话语的根本动机。例如,x是a的学生,他想找份工作,因此a为他写了一封介绍信.如下:  dearsir,  mr.x’smandofenglishisexcellentandhisattendancetotutorialshasbeenregular.            

3、                        yours,ere.  这封信并没有提供介绍信所需的足够多的信息量,因此违背了量的原则。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推测出a的隐含意义,但另一方面我们却无法抓住他提供少量信息的动机。.利奇(1983:80)认为合作原则(cp)解释了真值语义学中的命题意义,却无法阐释人们为什么不直接表达意图。鉴于cp的弱点他描述了礼貌原则(pp),认为“pp不是对cp的必要补充,而是将cp从困境中拯救出来”(ibid.)。就前文的例子而言.他认为pp的赞誉准则似乎可以解释。此外。利奇还打算研究语用学原则是如

4、何在更大范围内以社会和心理学为指向来应用的,由此说明礼貌是人们不指明的主要动机。  就以上两个理论而言,布朗与列文森反对利奇衍生格赖斯的礼貌原则及准则。首先,他们认为“cp是社会交际中立的预设体系”(1987:5),并且我们如果没有理由就不会偏离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而pp仅解释了这一现象的理论化了的原因其次.pp广泛的解释功能却不能解释在某些情况下pp原则本身没有得到维护.甚至没有礼貌可言。尽管他强调了交流中礼貌的普遍性,却不足以解释与礼貌相关的所有现象。再次,利奇本意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但却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缺乏足够的说明。不

5、同的是,布朗与列文森的礼貌原则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更为紧密.并且格赖斯理论体系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能够从面子威胁行为理论(fta)及其对应的礼貌策略中得到反映。  简言之,fta模式及其策略反映了探索语言交流本质的新角度。上面的例子正说明了教师a一方面巧妙地通过不充分的信息来暗示自己勉为其难,另一方面又通过强调突出a的出勤率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a积极面子的威胁。本文正是通过将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理论结合,扩大布朗和列文森的理论基础,从而彰显其合理性。  2.fta模式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2.1交谈双方的特点  2.1.1面子核心  gofma

6、n(1967)扩大了面子这一概念以描述自我的社会体现——我们希望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布朗和列文森(1987)把面子概念作为他们礼貌理论的核心。将其定义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希望在他人那里获得的自我形象”,并将它一分为二,成为了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前者强调个人自立,即是行为自由不被他人干涉,而后者强调联系,即是渴望自我形象获得他人肯定和赞许。个人面子的两个主要方面反映了交际双方为了自我和他人(主要指说话人和听话人)需要考虑语言的使用及其特征,因为这可能会促成实现交际目的,也可能会造成竞争性的甚至防御性的面子保全行为。尽管如此,我们在日常话

7、语行为中有时不得不做出有损面子的行为。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采取补救策略来减轻对面子的威胁,而这依赖于社会成员对个人形象的共同认识以及在交流中注意它的必要性(布朗和列文森:62)。他们的礼貌策略表明面子其实是社会心理学与语言的界面,是达到有效交际的一个决定因素。  2.1.2反射性评价  沙莲香(2002:90)表明社会认知、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是紧密相关的,是研究“我们如何观察了解世界的”(tayloreta1.2004:67)。更确切地说,人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会对自己进行评价,而且人们根据从环境中获取的社会信息而建立某种人际关系(

8、fiskeandtaylor,l991)。现代心理学重视有关“自我”的理论,而面子的构成因素可以重新表述为面子需求,相应地面对大众的自我形象可以通过他人对自我的反映证实。库利(1902)提出了“镜中我”这一概念,认为我们感知自己就如同他人感知我们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