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学源流的考察

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学源流的考察

ID:10288605

大小:96.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07-06

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学源流的考察  _第1页
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学源流的考察  _第2页
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学源流的考察  _第3页
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学源流的考察  _第4页
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学源流的考察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学源流的考察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学源流的考察和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亦是被各家各派所认同的普遍原则。无论是天地万物的产生,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关系,还是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审美情感,都贯通着和合。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合两字都见于甲骨、金文。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唇与下唇的合拢。殷周之时,和与合是单一概念。《易经》和字2见,合字无见,有和谐、和善之意。《尚书》和字44见,合字4见。是对社会、人际关系诸多冲突的处理。合,作相合、符合讲(由于篇幅所限,引文均删)。春秋时,和合概念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各个层次、各种冲突现象和谐的认知的提升,也是对自然、社会现象后面是什

2、么状态的探索。《国语·郑语》较早提出“和合”范畴;“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五教”,韦昭注:“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的和合,会使百姓安身立命。从西周到春秋,和同之辨是当时思想界一个普遍关注的论题。《国语·郑语》记载西周末年史伯论和同,他批评周幽王排弃明智有德之臣和贤明之相,而宠爱奸邪昏庸、不识德义的人。这是“去和而取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

3、,……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郑语》,《国语》卷十六)和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日常生活、社会政治、养生卫体等矛盾多样性的统一与和谐在思维形式中的反映,是对矛盾对立的多种统一形式的认识,是对于周幽王搞“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同上)的弃和而tuan@①同的抨击。孔子基本上继承《左传》、《国语》的和同思想。他认为,为政应和。所谓和,是宽和猛两极的相济:“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昭公》二十年,《春秋左传注》,第1421页)。单纯的猛,猛政酷于虎;单纯的宽,宽政慢而无序。宽与猛对

4、待的和合,才能达到恰到好处的和的境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论语》第一)。治国处事,礼仪制度,以和为价值标准。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论语》第十三)。君子与小人两种不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表现两种不同的人格理想、道德情操和思维方法。同时也表明孔子的态度是赞成君子的和而不同,反对小人的同而不和的。在春秋时期人们对于和与同内涵的规定,已有确定。所谓和:其一是诸多性质不同或对待的要素、事物所构成的和合体,即统一体;其二是相互差异、对立的东西互济互补,以达

5、到平衡、均平、和谐;其三是平衡、和谐为了形成新的和合体,即新东西、新事物的产生。所谓同,其规定是:其一、没有异议或不同意见的同声附和;其二,完全相同事物的相济相加,不产生新事物、新东西;其三,简单的专一、同一,而无比较。这个时期的和同之辨,虽来自现实的政治、人事、生活交往、养生卫体等具体的人们社会生活实践,但已舍弃了各要素的具体个性、特征,抽取其和与同的共性而升华为和同概念、范畴。这种抽取事实上是对于声、味、政事、人际关系等现象后面为什么味美、声美、政平、人和的追寻以及如何能味美、声美、政平、人和的探索。这种追寻和探索包含哲学形上学的义蕴。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6、,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道之所以能产生万物,是因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宇宙万物亦都包含着阴阳正负两个方面,阴阳的互相摇荡、互相作用,而形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这是老子哲学的形上学的追究。“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老子》第五十五章》)体知和之所以为常,王弼注:“物以和为常,故知和则得常也。不jiǎo@②不昧,不温不凉,此常也。”(《老子道德经注》《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6页)。和作为阴阳本体之道,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常态,这种常,便是老子的形上学之道。战国之际,和同之辨据所接触到的现有

7、史料记载,转向和合与中和的探讨。和合作为对举或连接范畴出现,《管子》说:“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管子集校》第八)在《外言·兵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畜养道德,人民就和合。这里道与德对言,道的涵义丰富多样(参见拙主编:《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既是形而上的世界万物存在的根据、本体、本原,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根本的原理、原则、规范。德既指天地万物的本性、属性,也指人的本性、品德。道是可异在于主体身心的外在的原理、原则、规律;德是内在于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