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217143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6-12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策略【摘要】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敏锐的感受和领悟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中极为重要的感知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素。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和形成阶段,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学生通过接触大量的言语材料以及对话练习,能够积累起一定量的经验,形成一定程度语感,并有可能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自身去吸收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进行讨论。【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
2、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受。”郭沫若先生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要有对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内容,应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体验情感。可见,语感的培养对于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人对作用于它的语言信息直觉地感受、把握、领悟的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一个学生如果具有极佳的语言鉴赏能力和敏锐的感受技巧,就可以在
3、短时间内领略文字的内在含义,文章作者的实际意图,对于学生自己内在的思想深度和文学品味都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语感是学生的一种修养,是一种主观性的感悟能力,需要长期的训练。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左右着听、说、读、写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小学阶段,是进行语文语感培养的最基础、最重要的时期。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以读为本,积累语言,培养语感5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感不是
4、天生就有的,它需要外部语言的刺激以及内部知识的融合。“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有指导、有要求的反复吟诵,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具体做到以下方面:第一,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引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培养语感
5、。第二,重视课外资源。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是承载思想内容的重要平台,而且经典著作的语言都极富特点,很值得学生去感知和体味,最终做到有意识地摹写和运用。语文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从优秀的篇章中感知、积累、丰富语感,为学生的写作引进潺潺活水。二、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丰富语感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的,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课文是形象性很强的文学作品,以生动、活泼、感人的具体形象反映客观事物。训练语感,需要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才能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
6、,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将课文内容像“过电影”一般在头脑中一一闪过,从中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例如,在讲解“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先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暖风吹拂、桃红柳绿、风光旖旎的境界中,然后慢慢地将目光定格在那缀满枝头的红杏上,去静静地体会春光的灿烂和春意的盎然,从而品味出“闹”字中包孕的丰富含义。当然,为了效果起见,我们还可以借助于绘画、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由此达到提高学生语感的目的。三、立足生活,获得语感
7、5一切语言的源头是生活。要想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敏锐深切的语感,仅仅依靠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去揣摩课文,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作者生活阅历丰富,他透过文本表达的旨趣往往是广大深远的,而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阅读面不够宽等因素,不能挖掘出文本真正的含义。因此,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还要引导他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因为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生这样积累的生活体验才会越来越丰富,对生活的认识越来越真实深切,才能获得敏锐的语感,才能在鉴赏文章时较轻易地走进作者的生活和心灵世界,从而“接近作者的旨趣”。例如
8、,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中提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因为作者以为母亲有100多斤,其实母亲最重的时候才89斤。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不够关心,甚至很粗心。教师此时顺水推舟,反问:“谁知道自己母亲的体重呢?”联系生活,学生的内心产生了共鸣。看似不经意的一问,触动了学生内心藏着的伟大的母爱情结,也为理解下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