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方略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方略

ID:10217088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6-12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方略_第1页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方略_第2页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方略_第3页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方略_第4页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方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方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方略在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当在教学实践中教好文言文。正因为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非常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发现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来更好地完成文言文教学任务。在此,笔者相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初中语文学教学的经验,分享一下自己教学文言文的方法。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由于中考文言文的分值在30分以上,教师为了提高其得分率,不得不继承文言文教学的“光荣传统”��串讲式: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一讲到底。教师在思想认识上有这样的误解:教学

2、目的只是让学生理解文义;教学任务在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教授文言文纯粹是给学生讲一点训诂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解释词语、翻译句子。教学双方对文言文中强烈的文学因素、人文因素等却忽视了。二、文言文教学的方略文言文的教学可以分为语言训诂的教学和文学欣赏的教学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应该重视,其教学策略也应有所不同。(一)作为语言学的教学策略。5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文段说了什么,这就要进行文意的疏通。而疏通文意必然要涉及到字词的解释,知道常见的古汉语语法规则,了

3、解句式、词类活用、通假现象、古今异义词等。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有: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学生对文言文的感觉是枯燥乏味,所以得让学生感兴趣。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四条教学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动机原则,认为学习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学生对学习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愿望,问题在于教师如何利用学生的这种天然倾向,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2、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说反复诵读能领会文章的内涵。熟读成诵是文

4、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诵读应该有明确的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第二步,粗知大意,掌握思路;第三步,读出语气、语势;第四步,体味情感、感悟意境。在学生诵读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必要时应该进行示范,要结合文章的感情意境指导朗读,要让学生多读一次就有新的体会。不能机械重复的读“望天书”,摇头晃脑读得不亦乐乎,结果是脑子里什么都没装进去。比如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我们在让学生读准字音、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分析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历史背景,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讨论,读好两个主

5、要人物的对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当学生对人物特点和课文中语气语势的把握都比较到位的时候,再让学生模拟表演。可以指导朗读的文章一定要不怕花时间,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一种爱意,觉得学习文言文同现代文一样有趣,甚至更有趣。只要学生爱上了文言文,那一点时间就花得很值。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嘛。3、借助注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文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结合注释或进行合作学习就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注释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

6、预习。4、教师讲清讲透古汉语语法规则。对古汉语知识教师是有必要进行讲解的,而且应该讲清讲透。古书难懂,主要是因为古代书面语言存在着种种障碍,一类是专业性的,一类是一般性的。语言文字就属于一般性的,这种障碍大致可分为三类:文字障碍,词义障碍,语法、修辞障碍。文字障碍多数是由于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讹误字、避讳字、无句读等造成的。在初中我们主要给学生讲清造成通假的原因就行了。通假字的成因有两类:无本字的通5假和有本字的通假。通假字并不都是古人写错字。对通假字的教学,教师应该让学生从语段句子本身去分

7、析。如“见渔人,乃大惊,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这句中我们结合上下文就能明白,村中人见到渔人后,非常惊讶,但并不是吓得跑回了家,相反他们还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做客,可见,句中的“要”字应该是“邀请”的意思。这样一分析,学生不光是能准确的记住这句话中的“要”通“邀请”的“邀”,而且还掌握了联系上下文来解释字词和翻译句子的方法。词义的障碍主要有两类,不解古语和词义演变。第一类在初中文言文中都会在注释中出现,所以不是一个大问题。第二类情况我们统称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学生在学习古汉语过程中容易出

8、现以今律古的一种语言现象,对这一现象,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准确的识记和掌握,教给学生分析语言的方法并结合事实进行推敲。比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这句中我们可以这样给学生分析:桃花源是理想的居所,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它会是我们所说的“没有出路的地方”吗?当然不是!所以”绝境”的意思和我们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一句,学生容易明白:“绝境”的意思应该是“与世隔绝的地方”。桃花源人的祖先是不是只带了“配偶”到这里来呢?请学生分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