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14861
大小:6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之拙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之拙见浅谈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之拙见摘要:初中文言文教学,字词教学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上课显得枯燥,学生对于文言文总是有些排斥。本文本着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笔者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文言文字词教学的方法:学会“望字生义”、学会归纳、学会举一反三、学会借用温州方言解字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兴趣及文言文语感,从而认识屮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关键词: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阅读部分的目标也同样指出:“浅易文
2、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然而现状是:好多学生提到文言文,如谈虎色变。古代汉语的繁体字演变与现代汉语的简体字字形已相去其远,造成古人与今人理解上的隔阂,变得难读、难懂、更难背。老师们也都很伤脑筋,教学方法生硬:解释生字词,疏通文意,分析文章结构,总结出中心思想……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教学往往事倍功半。如何拉近我们与文言文的距离?教师首先耍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然后再学习文言文,才能感知其中博大精深的魅力。学习文言文对于现代人传承悠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一、正确认识文言文“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作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o像《〈论语〉十则》教学生如何端正学习态度、修身养性、处世之道等,短文两篇《陈太丘与友期》教学生应该诚实守信,《夸父逐日》让我们感受古人伟大的探索精神,还有一些游记篇,让我们领略祖国的伟大河山,感受文学家柳宗元、范仲淹等人的政治理想等等。学习文言文,感受文言文表达的精神实质,或许眼前只是一人的思想陶冶,将来就有可能是整个民族的繁荣昌盛。二、学会掌
4、握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学习来说最大的困难是字词的理解。邢福义先生指出:“理解汉语,特別是阅读古籍,最主要的障碍不是语法。”“我国古代率先出现的语言学著作是讲词义、讲字义、讲语言的《尔雅》、《说文解字》、《广韵》等等,而不是语法学专著。”确实如此,这也是学生一直碰到的难题,凭着本人的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文言文字词教学的拙见:1•学会“望字生义”学习文言文,首先是对文字的解读。而古字与现代汉字尤其是简化后的汉字相比,时间确实相差太过久远,好多字随着字体的演变,理解起來有些陌生感。其实我们中国汉字构
5、字中,有85%以上是形声字,我们也可以通过形部來了解字词。同一个形部的意思大致和似,如“水”部的大部分与江河或水有关,“月”部的与人体有关,“王”部的与玉器有关。这样很多的形近字我们可以循着这个方法加以区分,比如暇、假、遐、瑕,四个字读咅很接近,而其字义便随着它们的偏旁变化而变化。再如绚、询、殉、峋也是如此。姚脸铭先生在《汉字文化思维》中提及糸字为旁的字多与丝的色彩有关,因此像绚、绛、红、紫都表示颜色,像织、纺、纨都与丝质品有关。这个方法虽然不能涵概所有的字词,但可以帮助学生在遇到生僻字时联想自己熟知的字
6、词加以联系区分,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帮助。2.学会归纳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口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木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因此要学会积累归纳,无形中搜集归纳的过程或许也是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的过程。以七年级下册为例(本人本学期执教七年级下册语文):(1)木册出现的通
7、假字举例:E1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dn)通“攀”:牵、弓(《伤仲永》)(2)古今异义举例:①或以钱币乞Z。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一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3)—词多义举例:①宾客: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z礼相待。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②名:并自为其名。名词,名字。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③市:东市买鞍马。名词,集市。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买。除了实词,虚词的一词多义就更多了,更应该加以整理归纳。从初一
8、就开始就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相信到了初三中考就是厚积薄发的吋刻了。3•学会举一反三古汉语还保存在由古代俗语、谚语、警句中的成分压缩凝结而成的“成语”中,而这些浓缩即是精华的成语一直引用至今。那么我们在学习文言字词时,就可以借助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举一反三來帮助理解和记忆。比如《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中的“户”学生容易理解成“窗户”,可以联想到“门当户对”、“足不出户”,这样学生就能很深刻地记得解释成“门”。《共T怒触不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