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19548
大小:7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1-06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认识与实践》教案(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认识与实践》教案(三)湖北省特级教师樊孝农二○○五年三月三、《相似三角形复习》(复习课)1、复习•请同学们用符号语言结合图形整理以线段成比例为结论的定理,并交流上节课的作业(上节课的作业:通过对整章的学习,你发现用比例线段可以进行哪些计算或证明,并用你自编题目加以说明)学生交流:(1)可求线段的长;(2)可求线段的比;(3)可证线段成比例;(4)可证两直线平行;(5)可证线段相等;(6)可证三角形相似;(7)可求函数解析式;(8)可作第四比例项2、提出原问题并解决原问题•问题:将一把三角形尺放在正方形ABCD上,并
2、使它的直角顶点P在对角线AC上滑动,直角的一边始终经过B点,另一边与射线DA相交于E点,请大家实际操作一下,画出图形。•学生动手实验操作一些时间后,请一个女生上黑板画出图形。•学生画出图1,问她是否一次就画对?•答:一开始把E交到BC上了,是同组的同学提醒生才画对的。•(教师鼓励后继续提出要求)•请大家探索发现:运动过程中,线段PE与PB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学生思考探索后交流(教师要求学生说明用什么方法发现它们的大小关系,大小关系是什么?)•S1:我用观察的方法猜想PB可能等于PE。•S2:我用测量的方法发现PB=PE。•S3:我用证
3、明的方法证明了PB=PE。•S4:我也用测量的方法,但不是刻度尺,是用圆规测量的,也发现了PB=PE。•教师:你取了几个点测量的?•S4:我取了三个点。•教师:为什么?•S4:我就怕无意中取了一个特殊点,不能说明问题,所以多取了两点。•教师:很好!这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要注意多取几点,不要犯以偏盖全的错误。既然大部分同学都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发现或猜想结论,那么我们请电脑实验操作一下,一起来观察。•(打开几何画板,展示P点在AC运动,PB、PE的值一直保持相等。)•教师:我们获得了PB=PE的猜想,但它究竟是否正确,最终还是要严格证明的
4、。•教师:请大家先独立证明,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并在练习本上写出证明。(教师巡视,适当给予点拨,几分钟后请刚才已证明出来的S3上黑板板演。)3、变更问题:•把正方形ABCD改为长方形ABCD,且AB=3,BC=4情形如何呢?•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几分钟后交流发现的结论。•S2:通过测量发现PB不等于PE,且PB总大于PE。•S3:通过测量并计算了几次,发现PB:PE的值约为4:3。•S4:通过证明的方法,已得出PB:PE的值为4:3。•S5:通过点的运动得到当P点运动到C点时,PB:PE的值就是CB:CD的值,所以猜想PB:PE的
5、值为4:3。•教师:通过P点运动到特殊位置的比值去推测P点在其它位置的比值,这是由特殊到一般的猜想,这种思考方法很值得大家借鉴,刚才大家自己选用不同的方法发现PB:PE的值,但有的同学还不及得到结论,因为画图、取点、计算花了不少时间,我请电脑帮忙也做了实验(演示动画),看!电脑做实验又快又准确。•教师:通过电脑实验进一步验证了PB:PE的值就是AD:CD的值。和刚才一样,经过“实验操作”和“探索发现”得到的结论,究竟正确与否,还应该进行科学论证。你能和S4一样把它证明出来吗?•4、探索证明•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证明方法。•教
6、师巡视,适当点拨,并注意发现不同的证法,稍后请学生上讲台交流证法。•S1:我是根据刚才全等的思路考虑的,先证明△PBH∽△PEG,再证即可•(如图5)6、小结•教师:通过这堂课我想大家肯定会有自己的体会和想法,先请大家小组讨论,最后请小组代表发言交流。•小组甲:我们小组发现通过“实验操作”和“探索发现”得到的结论,必须经过“科学论证”才能判断它的正确性。•小组乙:我们小组得到一个启发:遇到题目,解出来后,还可以进一步考虑有没有其他解法?往往题目都可以一题多解,从而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小组丙:我们小组感到题目常常可以进一步发展,我们以后
7、也要试着把手中的题目发展一下,不过其可行性还得老师把关。•小组丁:考虑问题经常可以从特殊入手,再归纳猜想到一般。•教师:大家谈得很好,最后再提一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体验“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科学论证”的学习过程,这和逻辑推理一样,也是一种有效的获得知识的方法。7、问题的延伸•一边演示动画P点在直线AC上运动,一边对同学提出要求:看了动画,能否把这道题目作进一步的发展,把你想到的写在作业本上,明天交给我。•在学生观察动画中结束本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