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化障碍-精品ppt课件

躯体化障碍-精品ppt课件

ID:10147331

大小:120.01 KB

页数:44页

时间:2018-06-11

躯体化障碍-精品ppt课件_第1页
躯体化障碍-精品ppt课件_第2页
躯体化障碍-精品ppt课件_第3页
躯体化障碍-精品ppt课件_第4页
躯体化障碍-精品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躯体化障碍-精品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躯体化障碍(2013.8.2)郝维德基本概况1,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按照当今的观点,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一个类型。2,症状多,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器官。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慢性疼痛症状,其次依次是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症状。3,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密切相关,但患者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故给目前流行的心理治疗是治疗躯体化障碍的主要方法带来了不理想的疗效。4,病人自己通过各种媒体,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宣传广告,过度使用消除症状的药物,主动到医院要求做不必要的医学检查,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他们的

2、疑虑,且耗用了大量不必要的医疗资源。基本概况5,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程的延长,病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症状本身及影响上,逐渐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和家庭功能损害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关系。6,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病程至少2年。7,治疗效果普遍较差,82%的患者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不甚满意。8,美国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女性躯体化障碍的终生患病率约为0.2%~2%。男性小于0.2%。10-20%的女性一级亲属也有躯体化障碍。9,综合性医院大约有9%的患者符合其诊断标准,有99%的躯体化障碍患者首先到综合性医院就诊。综合医院的临床医生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不足,因此误诊误治率较高。经过多家综合医院治疗

3、没有得到理想的疗效后,才到了精神科治疗,到了精神科多采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合并心理治疗,但疗效也不理想。基本概况1,这个病是一百多年以前(1859年)Bdquent从癔症中区分出一种类型,当时发现一些患者在就医的过程中,同时出现多个系统查无实据的躯体症状,但对其症状表现和相应的检查找不到医学的证据,病人表现的不适症状与该系统或器官的躯体疾病的表现症状非常相似,当时称为Bdquent综合征。2,后来美国精神病学会命名为躯体化障碍。明确诊断最早见之于DSM--Ⅲ(1980),ICD--10(1992)。目前的研究现状---生物学因素生物学研究发现:1,免疫功能变化,单核细胞活化,T淋巴细

4、胞活动降低,认为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在发病过程中可能起作用。2,有的研究发现患者血清中色氨酸、支链氨基酸和5--HT能单胺递质降低,抑制5--羟色胺合成,5--羟色胺降低后,5--HT受体对多巴胺神经元的抑制功能减退,多巴胺脱抑制性释放,引起该病发生。3,有的研究发现患者的5--羟色胺转运蛋白加工过程异常,或可能基因编码的五羟色胺转运蛋白交替拼接异常.4,HakalaM等用脑氟脱氧葡萄糖.发现患者大脑糖代谢率减低,主要表现为双侧尾状核、左侧壳核、右侧中央前回,推断脑的糖代谢减退可能与躯体化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目前的研究现状---生物学因素5,头颅MRI研究,结果发现患者双侧尾状核体积

5、扩大,认为尾状核体积不同可能也与躯体化障碍的发病有关。6,神经生理,研究发现脑干网状结构滤过功能障碍,这一理论认为个体通常不能够感受人体内脏器官的正常活动,内脏器官的正常活动在网状结构或边缘系统等整合机构中被滤掉了,以保证个体将注意力指向外界,而不为体内各种生理活动所干扰。一旦脑干网状结构滤过功能失调,患者内感增强,各种生理变化信息不断被感受,最终被患者体会为躯体化症状。7,遗传易感素质,在此素质基础上患者对各类社会,心理等因素反应强烈,易产生非器质性的躯体化症状。◆上述研究结果,只是提供了生物学中的一些个别现象,可能对病因学的研究有利,但尚不能上升到指导临床治疗,消除疾病的方法。目

6、前的研究现状---心理学因素1,潜意识获益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这类躯体症状可以在潜意识中为患者提供两种好处:一是通过变相发泄,缓解情绪冲动。二是通过呈现患者的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担的任务和责任,并取得周围人的关心照顾。2,认知作用人格特征及不良心境可影响认知过程,导致对感知的敏感和扩大化,使其对躯体信息的感觉增强,选择性地注意躯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感觉,并以类躯体疾病的症状来表达出来。3,述情障碍文化层次较低而不善于表达其内心深藏的情感,即述情障碍。这是一种长期存在的人格特征。由于患者不善于表达其内心冲突,更不善于区分内心情感还是躯体感觉,所以往往把情感以“器官语言”表达出来,把精神痛苦

7、表现为躯体不适,并且夸大躯体不适症状。4,心理因素,改变了生理阈值病人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躯体不适上而导致感觉阈值和痛觉阈值降低,对躯体感觉的敏感性增加,而产生头痛和各种躯体不适等躯体化症状。目前的研究现状---社会文化因素1,生活事件躯体化障碍患者往往因生活事件而发病。且以长期性应激为主,可能是其慢性迁延病程的原因。创伤性经历的记忆可被储存于意识范围之外,并表现为躯体症状。2,文化因素情绪的表达受特定的社会文化影响,在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基层社会,负性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