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有关大肠癌的-医学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有关结直肠癌防治中几个问题张梅安徽省立医院中医肿瘤科(安徽省“十一五”中医重点专科)发病情况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地区差异很大。北美、大洋洲最高,欧洲居中,亚非地区较低。中国南方高于北方。近20多年来,世界上多数国家结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国发病率上升也十分明显。结直肠癌大约有25%的患者初次就诊时就已经发生转移。另外,高达50%的新诊断患者最终将进展为转移性结直肠癌,发生转移的患者能存活5年以上的不足5%。其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附近的淋巴结,肝脏或肺脏。结直肠癌的临床危险因素年龄,大多在50岁以后;高蛋白高脂低
2、纤维素饮食、吸烟和饮酒;家族史;患过大肠息肉尤其是家族性;胆囊切除10年以上;重症溃疡性结肠炎多年不愈;接受过下腹部放射治疗;不明原因反复便血等等。中国患者的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中位发病年龄比欧美约提前10年,高峰在50岁左右,但30岁以下的结直肠癌患者也比欧美多见。由于结直肠癌起病隐匿,症状的公众知晓度较低,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晚期。预防的依据与重要性结直肠癌需要经历10-15年的多个阶段才能形成,这就有可能做到早期发现和预防,而进展期结直肠癌预后差,使得预防显得更为重要。结直肠癌的筛查和切除腺瘤是有效的干预和预防
3、措施。如何早期预防化学预防(chemoprevention)是指长期口服多种药物,达到延缓、预防甚至逆转大肠腺瘤,从而干预了多阶段中腺瘤向癌症步骤。这对于家族易患性结直肠肿瘤和环境易感性结直肠癌患者尤为重要。结直肠癌的预防英国诺丁汉大学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名为英国结直肠腺瘤预防(ukCAP)的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评估了阿司匹林(300mg/d)和补充叶酸(0.5mg/d)对结直肠腺瘤复发的预防作用。该研究采用2×2析因设计。腺瘤≥0.5cm的患者在入组前6个月内接受腺瘤切除,之后每隔4个月随访1次,3年后接受二次结肠镜检查。[G
4、astroenterology2008,134(1):29]阿司匹林可使腺瘤复发率降低21%,使进展期腺瘤复发率降低37%,令人遗憾的是,补充叶酸对腺瘤复发无预防作用(RR=1.07)。该研究结论是:阿司匹林(300mg/d)可降低结直肠腺瘤复发危险,但叶酸(0.5mg/d)无此作用。由美国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总医院Chan等进行的前瞻性研究不仅同样肯定了阿司匹林对结直肠癌的预防作用,而且进一步发现了阿司匹林产生预防作用的服用年限以及多大剂量使结直肠癌发生危险降至最低规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男性结直肠癌发生危险,前提是,至少持
5、续服用6年,而且每周服用14片以上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险,但也须认真考虑长期服用该剂量的潜在危害。[Gastroenterology2008,134(1):21]未来之路:希望与挑战并存大约不到10%的结直肠腺瘤进展为结直肠癌的危险最大,被称之为进展期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和进展期结直肠腺瘤均是结直肠筛查的主要目标。亚利桑那癌症中心Lance在对以上两项研究的评论中指出:二十多年来,尽管做了很多努力,但没有一项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措施真正用于常规临床实践。[Gastroenterology2008,134(1):341]美国癌症学会
6、更新《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指南》通过早期检测并切除腺瘤性息肉,大部分结直肠癌可以预防。如能在局限期诊断结直肠癌,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目前还没有完美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法,不管是检测癌症还是腺瘤。乙状结肠镜(FSIG)、结肠镜、双重对比钡灌肠(DCBE)检查以及CT结肠成像(CTC),能有效检出结直肠癌和恶性腺瘤性息肉。具体方法建议50岁以上的人们应该接受下列任何一结直肠癌筛检方式:年度粪便潜血反应(FOBT);每五年一次的乙状结肠镜或是双对比钡剂灌肠;每十年一次结肠镜检查;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案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治疗方案的
7、选择遵循以下原则:主要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特别是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以及提高转移瘤切除率;其次是注重用药安全性和方便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再次简化联合方案,减少对静脉输注的依赖,最好还能带来药物经济学的优势。①自然生存期(MST):8个月;②5-FU/LV或卡培他滨治疗(MST):10~12个月;③5-FU/LV或卡培他滨治疗/伊利替康或奥沙利铂(MST):14~19个月;④化疗联合分子靶向治疗药物(MST):20~24个月。治疗进展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常用方案XELOX[卡培他滨(希罗达)+奥沙利铂]方
8、案FOLFOX(5-FU/LV+奥沙利铂)方案FOLFIRI(5-FU/LV+伊立替康)方案GERCOR试验比较了奥沙利铂和CPT-11联合方案序贯应用的效果,以确定哪一种方案的优先应用更有利。两种化疗药物联合方案的用药顺序并无定论。初始选择取决于患者具体情况,对有基础神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