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彩生活点缀平淡课堂

让多彩生活点缀平淡课堂

ID:10107395

大小:4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25

让多彩生活点缀平淡课堂_第1页
让多彩生活点缀平淡课堂_第2页
让多彩生活点缀平淡课堂_第3页
让多彩生活点缀平淡课堂_第4页
资源描述:

《让多彩生活点缀平淡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让多彩生活点缀平淡课堂摘要:随着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贯彻与实施,许多新的教学观念不断涌现出来,其中“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让人感到耳目一新。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是该理念的基本命题,强调自然、社会、生活与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即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站在生活的角度看教育和站在教育的角度看生活是两种不同的视角,其共同点是把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以达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和谐统一。正如有位学者所说“科学世界是我们理性的营地,是建在异乡的家园;而生活世界是我们故乡的家园,才是

2、我们生命的根。”关键词:生活化德育实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曾经有个教育专家这样断言:“我们现在的教育只能培养出打工仔,而培养不出老板。”一些调查也表明目前许多老板的学历远远低于他们的高级打工仔,出现了“学位越高,收入越低;书读得越多,越当不了老板”的社会现象。虽然此言论也未必科学,但至少揭示了我们目前的教育存在着一个严重弊端,就是过多关注“知识世界”,“科学世界”,而忽略学生的“生活世界”,“个人世界”,因此学生受教育时间越长,学习兴趣却越来越淡薄,走入了“成人社会忙于休闲,中小学生忙于解题,幼儿园小孩忙于探究”的怪圈。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敢冒险

3、、不会合作,当然不适合当老板了。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形式单一,方法单调,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造成考试考条条,实践无条条,道德停留于口头,品德停留于笔头的后果,严重影响并制约了品德课德育功能的发挥。“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则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考察、服务、反思,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增长社会经验,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感悟。笔者经过几年来的此教学模式实践应用,认为只有让绚烂多姿的“生活世界”融入纯粹单调的“科学世界”,让多彩的生活点缀平淡的课堂,才能使抽象理性生涩枯燥的政治学科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集生活与科学于一体的“生活课程”。以

4、下结合教学实例来谈谈“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品德学科中的应用。一、教学目标生活化有专家指出:如果按照旧课程标准塑造出来的学生不是“圣人”也是“完人”,这与我们改革开放后价值多元化的现实是格格不入的。例如在传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中的“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九年级第一课中的“不言代价与回报”,第九课中的“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等知识点时,学生就提出一些疑问“现实生活中能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的人毕竟是少数,老师你能做到吗?”“学雷锋会被认为是傻子,帮助别人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共产主义能实现吗?太遥远了吧,跟我有何关系呢

5、?”4以上认知障碍与近年来出现的种种社会思潮密切相关,很多学生在接受教育前已经形成了一些先入为主的道德认知,再加上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冲突,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造成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质疑。因此目标生活化就是要求建立能灵活反映社会现实和发展需求以及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如果无视学生的认知水平,漠视现实生活,一味地提出过高空洞的要求,只能使知行脱节。所以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现实生活的道德规则,然后结合教学材料适度的分析,最后达到教学的目标。目标生活化的操作程序可以图示如下:二、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的内容

6、应及时全面地反映社会发展的状态,要适应、包含全体学生灵动主动地发展,有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选择。纵观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经过课改后许多事例虽很生动,但有些却过于陈旧,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课沙尘暴造成的经济损失是1996年统计的,距今已有十三年。第六课中的《学会调控情绪》中的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韩国青年杀死其母的故事,虽然生动且很能说明问题,但事例缺乏时代性。八年级上册第六课中的《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中的相关链接是对2003年的网民、计算机的调查,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可想而知数据变化之大。再如九年级第四课中的《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中的我国科技成就在

7、实际教学中应加上“嫦娥一号”、“神舟七号”等,这样既紧密结合教材又凸显时政性。以上列举的一些教材中的事例、故事与现在学生的信息来源有所脱节,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如果不加思考,简单化应用,就会使教学脱离实际,情理不相容,即使道理说明白了,感情上也会排斥,严重的会导致情感障碍。因此教学内容生活化强调把教材与学生生活沟通起来,赋予教材以广阔的现实背景,及时将社会信息和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加工成教学内容,丰富和补充现有的教材。教学内容生活化还要求加强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素材之间的联系,依靠教材又超越教材,让生活与教学融合在一起。正如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

8、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如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