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101320
大小:807.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5-25
《学科门类(二级类)050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学科门类(二级类):0501中国语言文学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本科)团队名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周建忠所在院校:南通大学推荐部门:江苏省教育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二○○九年四月19填表说明1.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字迹要求清楚、工整。2.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3.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08年12月31日。4.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5.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
2、推荐无效。19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1.历史沿革历史沿革: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基础扎实,有比较深厚的学术积淀自1958年南通师专创立中文系以来,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已走过了50年的历程。经过长期的学科建设,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吴功正、姜光斗、徐应佩、金志仁、顾启等老一辈学者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领域享有一定的声誉,他们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唐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鉴赏、宋词研究、地方文化研究等领域的突出成绩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本学科禀承求实、严谨的传统学风,进一步开拓进取,梯队建设薪火相传,代有人出,形成了目
3、前以周建忠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省级教学团队。2.人员构成人员构成: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学历结构:博士4人,博士生1人,本科2人,高学历教师占71.4%。职称结构:教授4人,占57.1%;副教授2人,占28.5%;讲师1人,占14.3%。年龄结构:55岁以上2人,占28.6%;45-55岁之间2人,占28.6%;36-45岁之间2人,占28.6%;35岁以下1人,占14.2%。学缘结构:从最终学历来看,本教学团队7名教师毕业自6所不同高校。除本团队7位教师外,文学院的古典文献学专业的部分教师也承担本团队相关课程
4、的教学工作,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团队负责人情况周建忠教授是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负责人(2006年—2010年);江苏省一类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负责人(2006年—2010年);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2006年—2010年);1998年起,连续当选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8次担任国际楚辞研讨会的学术主持人;2005年,任江苏省高教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高教学会教师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楚辞学、出土文献与先秦文学。对中国古代
5、文学教学的主要贡献1.负责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规划设计。南通大学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方法与手段的灵活性和教学空间的拓展,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对高校中文本科高年级阶段的研究性教学有着示范作用。周建忠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出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的想法,在师范院校中率先开设“楚辞研究”选修课,该课程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2.上世纪90年代初,又提出“以课程为桥梁,构建古代文学人才培养与学术传承一体化工程”的理念,并积极实践。培养了一大批以楚辞学为研究方向的青年教师和博、硕士生,传承了中华学术的优秀传统。
6、3.在教学中探索并形成了对楚辞学研究独特而严谨的方法——楚辞研究与楚辞学研究“同步进行”。楚辞本体研究一方面通过微观研究取得更准确的文本解读和实证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通过出土文献、传统文献、楚辞学史的结合研究,构建“楚辞学”理论框架,为楚辞研究提供新方法;楚辞学史研究则立足于古代,着眼于当代,对当代楚辞研究作出及时而有深度的反馈与抽象,在动态性、客观性、特殊性的评判中,指陈得失,同时将学术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形成勇于创新、严谨扎实的学风。4.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为载体,普及楚辞学的知识,弘扬中华文明。“楚辞研究”授课讲义(《楚辞
7、讲演录》)、授课录像,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入“大学名师讲课实录”丛书,2008年出版。撰写的楚辞学研究专著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的多家大学图书馆收藏。楚辞学专著1.《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2.《楚辞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3.《楚辞评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4.《楚辞与楚辞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5.《兰文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6.《楚辞考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7.《楚辞学通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楚辞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2007年。代表性论文1.《出土文献·传统文献·学术史——论楚辞研究与楚文化研究的关系与出路》,《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2.《屈原仕履考》,《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3.《屈原“流放江南”考》,《文学遗产》2007年第4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