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正确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ID:10100828

大小:3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25

正确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_第1页
正确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_第2页
正确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_第3页
正确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_第4页
资源描述:

《正确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正确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摘自《课程标准》近年来,关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的讨论一直是语文教育界的一大热门话题。人文精神,以高扬人的价值、重视终极追求、强调人的自我完善为核心理念,肯定人的尊严和人生的意义,维护和弘扬人的主体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超越性。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了我们常说的社会性、思想性、情感性等含义。比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领悟到汉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思想感情、历史积淀,从而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学习蕴涵丰富民族文化底蕴的母语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他们

2、的情感态度、气质性格、思想修养、心理品质等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加强语文的人文功能?如何正确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19世纪杰出的启蒙主义者卢梭说得好:“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激活学生的“绝招”,要为学生创造条件,以学生为本,创新教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语文课堂不仅是一个知识承接的场所,更应是一个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的阵地。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态度、

3、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很多时候,由于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体悟角度等方面的差异,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同学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正如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4。因此,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见解,尊重多民族文化,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该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生命,是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意识的个体,课堂学习是学生生命里程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作品的内涵,甚至作家的情感世界,就能在真善美的感染熏陶下,使学生既有知能方面的收获,又有情感、意志、审美、道德人格等非智力方面的发展,

4、使学生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在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精美得体的言语佳境中获得感悟和提升。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学习态度的主动性,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学习心理的独特性,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个性气质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针对学习内容作出的个性反应也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在一定条件下,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自主,如对文本自己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可能是独立的,可能是合作的,可能是探究的,可能是表演的,可能是“突发奇想”的等,总之,让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让学生在语文课上,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语言知识、技巧、技能,更能进行真的探索、

5、美的追求、善的向往,为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开拓无限的可能性。二、在“情”字上做文章,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世界、生活、人生、自我的认识,又产生各种各样全新的情感,能收到陶冶情操、促进人格完善的功效。语文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其间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在语文教材中,编者所精选的一篇篇课文,无不反映着作者或作品中人物内心丰富的、深厚的、健康的、高尚的情感。例如:《背影》中反映的父子情深;《一碗阳春面》中所反映的亲人之间相互关怀鼓励的美德;《与妻书》中的反映的对革命的忠贞之情等等。这些课文无不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意境和渲染气氛,用生

6、动的语言和情态再现作品丰富形象,在作品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这其中要特别重视知道同学们的表情朗读。表情朗读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富有表情的朗读能把作品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情感传达出来,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教育。好的语文教育不能仅仅拘泥于某段、某句、中心思想的分析,更要注意带动学生领悟作者体验世界的独特视角,描写事物的个性化语言所表达出的情绪、情操以及洋溢在作品中的情调与色彩。比如《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可以围绕“别情”来展开。先引导学生用“别”字理清情节的线索,继而通过“别”字分析男女主人公对待聚散的不同态度,再围绕这个“别”字,去体会“时时为安慰4,久久莫相忘”、“举手常劳劳,两情同依

7、依”以及“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构成的“家别-路别-死别”的深层意蕴,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同学们合作探究,从而理解导致这一对青年人不得不离别的原因,分清是非,分辨美丑,理解“别情”中的深情挚感。当然,“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三、在教学中,要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